■ 本报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秦海灵 黄秋娜
70年前,在这个偏僻山村,发生了影响琼崖革命形势的重大历史事件“白沙起义”,吹响了琼崖革命斗争从自卫转向反攻的号角。
70年后,还是在这个偏僻山村,村民们在政府的帮助下住进了两层小洋楼,过上了发展多种产业奔小康的好日子。
这个小山村,就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的便文村。
一幢幢崭新小洋楼、一条条洁净水泥路,一排排整齐的路灯,老妪在聊天,小儿在玩耍,老翁在散步……在鹦哥岭南麓半山腰,便文村展现着靓丽新姿。
今非昔比:茅草屋变小洋楼
84岁的吉家元老人是这个红色村庄的一名老革命。“上世纪50年代,村民住的是茅草房,70年代,村里有的人家盖起了水泥瓦房。而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两层小洋楼!”老人细数着便文村的发展变化。
2011年起,琼中县委、县政府采取“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模式,按照每户104平方米的建设标准,对全村34户民房进行改造。2012年底,改造项目完成,全村34户村民134人喜迁新居。之后,水泥路、篮球场等配套建设也陆续上马,村庄很快变了样。
产业发展:老房子当养蚕房
残破的瓦片,欲坠的横梁……在吉家元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距离新村200米之遥的便文旧村。
“这些老房子现在不住人了,我们都拿来做蚕房。”吉家元说。
在琼中县委、县政府的发动下,便文村村民发展桑蚕产业,很快成为什运乡种桑养蚕最多的行政村。此外,琼中当地村民还种植瓜菜、南药、益智、裸花紫珠、花梨木等经济作物,2012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0元。
“以前吃顿肉不容易,现在好了,吃穿都不用愁了!”在村民黄菊春的家里,电冰箱、电视、音响等电器一应俱全。
政府推动:老区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琼中县委、县政府一直把老区建设作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致力于采取整体推进、技能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老区发展。
“十一五”期间,琼中累计投入1105万元用于老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11年底,琼中已为革命老区的433个自然村通上了硬化水泥路,为所有的自然村通上了农用电网;为5.87万人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共建设和维修配套水利工程111宗,建设家庭厕所5969 间,修建沼气池2260个;改造危房1790间。(本报营根8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