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就是1984年的三亚。”摄影师黄一鸣发来一张航拍的黑白照片。
小平房、小瓦房,睁大了眼也找不到几栋楼房,大片空荡荡的地块。
“那个时候,做再大的梦,都想不到会有今天的变化!”黄一鸣看着那些在胶片中流淌的记忆,感慨地说。
5月19日,第四个中国旅游日;5月19日,也是国务院批复广东省,同意撤崖县设三亚(县级)市30周年纪念日。
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注定了三亚与旅游的缘分?
三十载如白驹过隙,犹如中国改革开放的“微缩版”,无数的传奇故事,在亚龙湾畔、鹿女回眸中上演。
一个理念从未动摇
旅游兴市:打造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全市生产总值(含农垦)1.76亿元,其中一产1.02亿元,二产0.31亿元,三产0.45亿元。这,就是撤县设市的1984年三亚的“家底”。
时任崖县县委书记的朱家仁在回忆录《呼龙唤凤》中提到了当年的细节:撤县设市,是召开县委常委会后的集体决议,大家都认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建设中来,搞好三亚市和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以城市带动农村,以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是三亚的出路。 颠覆“无农不稳”的传统思维,立足一流的资源向旅游要效益,三亚敢为人先、快人一步。
旅游业从几乎一片空白起步,旅游兴市的执政理念,自此成为历任三亚市决策者们的高度共识,表述可以步步升级,但决不动摇。
1986年,三亚提出“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
1988年,已经升格为地级市的三亚,将城市定位明确为“重点发展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
1993年,三亚市委一届六次全会提出: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和中心产业,建设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
1999年,三亚城市性质又确定为“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确定了走专业化旅游城市发展的道路;
2007年,三亚提出围绕建设“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目标,逐步构建三亚现代旅游业产业体系,开始“第二次创业”;
2012年,三亚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推进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建设”……
“坚持,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亚龙湾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同期批准的国家旅游度假区共12个。你可以搜搜看看,另外那11个中,现在有几个是坚持做度假旅游的?!”亚龙湾开发建设见证者李女士说。
旅游立市、旅游兴市、旅游强市。30年持之以恒,30年不懈拼搏,成就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天堂。
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细节:三亚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84年到1986年旅游饭店接待人数数据缺失,1987年还不到14万人。2013年,三亚旅游饭店接待人数是1228.4万人。
“如今,三亚成为中国五星级酒店密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产品丰富,成为中国度假旅游的标杆。2013年,三亚接待过夜游客122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3.3亿元,再创新高。可以说,旅游业改写了三亚经济版图!”三亚市副市长许振凌说。
一种精神激荡人心
极力争取:争当海南特区改革开放排头兵
2008年10月,历时数月的三亚城市精神表述用语评选活动落幕。“极力争取”在市民投票与专家评审中高票胜出,成为三亚的城市精神。
解读三亚城市建设发展路径,会发现无数个“极力争取”的案例:
如果不是极力争取,今天的亚龙湾,也许还是一片“游客止步”的军事禁地;
如果不是极力争取,今天的凤凰国际机场,也许会在另一个地方;
如果不是极力争取,1996年1月1日,中国度假休闲游开幕式,不会选择还默默无闻的亚龙湾;
如果不是极力争取,2008年奥运火炬内地首传也许不会选择三亚;
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当然还有勇闯“禁区”,成功先后举办5次世界小姐总决赛的传奇……
极力争取,也催生了三亚人的创新动力。三亚在诸多改革领域大展身手,成为海南特区最为活跃的改革探路者和急先锋。
三亚市市长王勇认为,“极力争取”的精神传承,使得三亚在经历海南建省办大特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国家把三亚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把三亚作为公共外交重要平台等一系列历史机遇时,当仁不让。
“1996年亚龙湾凯莱度假酒店开业,成为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度假酒店。当时,没有哪家五星级酒店的大堂是通透而不装空调的,也没有哪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员工是穿花衬衫的,‘凯莱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度假酒店业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海南人的生活!”三亚市旅游委主任周春华说。
率先从“观光游”到“度假休闲游”过渡、率先聚焦假日经济、率先在央视投放城市广告、率先建成国际邮轮港、率先实行海鲜排档IPAD点菜系统、率先发布科学的游客舒适度指数、率先通过低空旅游发展规划……
三亚的许多做法,没有成熟的先例可循,有时也需要承担改革的风险。认准了,就大胆去试、大胆去闯,才能成为海南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才能当好中国旅游改革发展的“试验田”。
一个范本书写传奇
化茧成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傲人跨越
三亚撤县设市的3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缩影,是全国人民生活取得巨大改善的缩影。
风景再美,如果大家饭都吃不饱,怎么会有心思和余钱跑这里来旅游;风景再美,如果经济不发展,政府哪有财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哪有这么多企业会来投资?
30年沧海桑田,当年的小渔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013年,三亚全市生产总值(含农垦)373.4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7.5亿元,分别是1984年的212.2倍和462.3倍;
2013年,三亚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60元,是1984年的38.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9795元,是1984年的30.2倍,年均增长12.5%,高于全国同期0.8个百分点;
2013年,三亚城镇化率达到68.89%,由相对低下变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84年三亚城镇化率仅12.29%。
从1984年算起,全市生产总值(含农垦)突破100亿元,三亚经历了22年的漫长时间;完成从100亿元到200亿元,三亚只经历了4年;突破300亿元,三亚只用了两年。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数据背后的发展模式。
炸掉水泥厂、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治理“帽子山”……三亚经济呈现几何级增长的同时,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三亚河鹭鸟群早已成为城市景观,好空气更让饱受雾霾之苦的各地网友艳羡不已;
致力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三亚去年推进“七个一体化”就斥资66亿元;
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三亚向智慧产业、金融业、总部经济寻求绿色崛起新的增长点……
潮涌天涯书华章,鹿女当惊世界殊。祝福而立之年的三亚,继续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程中一骑绝尘! (本报三亚5月18日电 记者陈成智黄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