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看奶奶包粽子喽!”放学的铃声刚响,就读于海口市英才小学三年级的周同学甚至顾不上拉好书包拉链,就跳上了妈妈的自行车。原来,她心里挂念着奶奶许给她的承诺———今天晚上,带她一起包粽子。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将来临,海南各地也已粽叶飘香。和周同学一样期待端午节来临的小学生并不在少数,可端午节对他们而言是否仅仅就是“粽子节”?今天下午,记者走访了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海口市英才小学等学校,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结果显示,8成以上小学生能够说出端午节的来历及传统,而说不上来的大多年龄尚小。
八成小学生知晓端午节意义
“好多天前我们家就开始吃粽子了。可是我知道,今年要到6月2日才是端午节。”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四年级学生刘同学给记者展示了一个粽子,那是妈妈对他认真学习的奖励。虽然粽子已经“到手”,但他仍期待端午节的到来,“我想放假,想回文昌看赛龙舟。”
原来,自古以来,文昌人就习惯以赛龙舟的方式庆祝端午节。黏牙的肉粽、清凉的“龙水”、幽香的艾草,还有在河水中光着膀子、喊着号子赛龙舟的叔叔们,组成了刘同学的“端午印象”。
“我记得的是端午节老师会讲‘屈原爷爷’的故事。”一旁的朱同学接过话头,这位“很会写诗,却因为报国无门而抱着石头投江而死”的老爷爷,对他来说并不陌生,“我还知道,人们爱戴他,就设了端午节来纪念他,怕鱼虾伤害他的身体,就把粽子丢进江里喂鱼。”
记者调查发现,在20名小学生中,有17人能说出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对家乡端午节的风俗也是印象深刻。而说不上来的3人均为一年级学生。
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里扎根
“每年天气开始变热,女儿就总问,端午节什么时候来。”面对女儿的追问,海口市民黎女士自有一套,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给她讲那些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或鼓励女儿从书籍、网络和电视里收集好,再去学校讲给同学听。
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各出奇招”,近两年来,全国各地兴起在中小学校开设国学课程之风,也营造了未成年人有义务、有责任传承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去年底,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14年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及寒假有关工作的通知》同样提倡,在节假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充分体验传统佳节的习俗和文化。
“学校非常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每有节日将至,学校都会组织相关活动或对学生进行知识普及。”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校长张莹认为,最重要的,是应该想方设法让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如在课堂上学习古典文学、在书法课上学习写好汉字、在德育课堂学习传统美德……都能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的心里扎根。”
端午习俗
◎赛龙舟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每年五月初,中国的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画额
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