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旅游|广告服务|惠购|公益

|注册

新浪海南> 资讯 >海南资讯>正文

琼中女教师患眼癌难舍讲台:我想让山娃们看遍世界

A-A+2014年9月9日14:30南海网 评论

  我想,让山娃们看遍世界

  ——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黎族教师王素颜

  -本报记者杜颖 特约记者黎大辉 实习生符君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黎族教师王素颜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黎族教师王素颜

  眼睛可以看见光明,知识可以照亮明天。

  谨以此文献给为海南教育事业终生执着的广大乡村教师。

  ——题记

  2014年9月1日,清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中心小学,孩子们叽叽喳喳欢快的声音在校园里荡来荡去。

  这是新学年第一天即将开始的仪式——升国旗。

  37岁的黎族教师王素颜搂着一群“小不点”也远远地张望着,她使劲地眯着眼,看到一个模糊红点似的影儿。又是一个学年,王素颜陪孩子们升国旗已整整14年,她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这片隐隐约约的红,成为教学生涯中那最后一抹。

  王素颜不愿意触碰面对失明的这件心事。很多年来,无数次梦里,她梦见的都是孩子,可是有好多次,她发现自己看不见了,找不到她的学生,急得没办法。梦醒来,她哭了。或许5年,或许10年,罹患“眼癌”的她正静静等待着黑暗的到来,可这一辈子,有关欢乐、幸福、泪水、煎熬,统统都融入到三尺讲台中,她怎么也舍不得……

  王素颜视力不好,但她依然能够“看到”任何一个孩子情绪上的细微变化。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中心幼儿园

  黎族教师王素颜女37岁

  为什么选择当老师——为大山的孩子找到贫困中的希望

  什运乡最热闹的小街上,很多黎族乡亲们都认识王素颜:“她那一家子都是老师,都心肠好……”

  被大山环抱的琼中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区路遥,云海缭绕,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岭有52座,什运乡就坐落在离县城32公里多的偏远山腰上,过去没有乡村公路,想进趟县城提前2天就得上路。

  1977年,王素颜出生在离什运不远的红毛镇番响村,对于一个已有了3个孩子的贫困家庭来说,小女儿的出生,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惊喜,老父亲依然背着米,翻山越岭地到什寒小学去教书,伺候孩子和干农活的事都留给了母亲王桂英。

  王素颜长大一些,家中有了兄妹6个,人多粮少,日子更苦。每年开学是家里最难熬的日子,她记得有一年,父亲发着高烧,身子一抖一抖地哆嗦,可他硬挺下来,省毛票给女儿交学费。

  贫困像一座山,压得这个家喘不过气。父亲也想过不教书了,往山窝子里钻不如去外头,可目不识丁的母亲坚决不同意。在她眼里,山里的老师是最金贵的,教书先生也是最荣耀的。“你有文化,一定要继续教书,农村的孩子靠你,全家人将来也都指望着跟你享福。”那时起,母亲带着饭盒下田,一天到晚泡在地里,饿了吃口凉饭。7亩多地,她一个人种,还要养猪放牛,为缓解父亲肩上的担子,王桂英后来又到红毛小学当清洁工,又脏又累的活儿都揽下来,王素颜看在眼里。

  农村家庭最朴素的身教,让黎家小姑娘的内心为理想早早地留下了一扇窗。她开始明白,“鸟儿为什么能飞过大山?因为它有翅膀,山里人没文化,就像没有翅膀的鸟,飞不出去,人必须读书,要有文化。”

  以读书摆脱贫困的心志,在1989年王素颜从番响村小学转到县一小寄读后,变得更加强烈。她遇到一位叫陈训雄的启蒙老师,有一年陈老师问大家为什么念书?孩子们被问愣了,陈老师说,“我们都是农村上来的,更要知道读书的意义,不光是为自己,是为有一天比我们还小的家乡孩子不再为读书发愁,不再需要拿稻谷顶学费,能带着父母去一辈子没去过的北京……”孩子们使劲地鼓掌。“陈老师一辈子献给这里,后来,他患了肝病才离开学校,可他说过,‘当老师,这辈子虽然不容易,但快乐最多。’”想着这位曾拉开了她人生理想大幕的老师,王素颜的喉咙里哽着一股热。那一年毕业,王素颜和陈训雄班里的大多孩子一样都报考了海南民族师范学校,立志当一名教师。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它是“扎根泥土”的,是对生命的爱和尊重

  1997年夏天,20岁扎着长辫子的王素颜,踏进什运村小学没有灯泡的教室,她苦辣酸甜的教师生涯,就在黎家孩子一双双明亮小眼睛的注视下开始了。

  黎族地区贫穷落后,单纯善良的黎家孩子性格腼腆,衣服脏,流鼻涕就悄悄用袖口擦,但读书很认真,王素颜在孩子们眼里既陌生又美丽。

  什运村没有电,王老师上班第一个月领到校长王万明发的“福利”:蜡烛、一盏煤油灯和一个用来装煤油的废旧瓶子。什运村黎族乡亲识字的没几个,多数人家的条件还不如村小,有的穷得夜里连煤油灯都点不起。为了能让孩子们完成家庭作业,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每到晚上,王素颜都要端上煤油灯,把20多个孩子的家逐个跑一遍,一个一个地辅导,回到宿舍时,常常已是后半夜。而蜡烛,她根本不舍得用。

  提煤油灯家访的农村教师,得到了老校长的赞许,也吸引了同在村小的另一位老师杨祖明的注意,他后来成了王老师经历人生挫折中不离不弃的伴侣。

  转眼又一个新学年开学,轮到王素颜收学杂费。一个叫王凤陶的小姑娘跑来学校早早等着,等了好久没见到爸妈来,抹着泪低头走了。王素颜看见一路跟过去,抚摸着阿陶,问怎么了。小姑娘说,家里有哥哥姐姐读中学,拿不出她的学费,按村里人的习惯,大孩子早念书可以早出来工作,所以爸爸说,“你的学不用上了。”

  王老师眼睛红了,她把孩子搂在怀里,想到小时候无论多难,父母都咬牙坚持让她读书,她没多想,就掏出两张红票子塞到王凤陶的口袋,“走,跟老师报名去!”

  当时王素颜一个月的工资不到200元,她对孩子积淀在内心的挚爱让王万明很是动容,“这是好姑娘,也是当老师的好料子!”

  2000年,王万明去什运乡小学当校长,把王素颜也调来了新学校。

  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她开始用启蒙老师的方法来引导她的学生,为教育注入一种理想的力量。她说,“在琼中这样的贫困地区,我们得知道教书的真谛是什么,那应该是爱与尊重,它是一种体贴和宽容,欣赏和关爱,还有平等,甚至应该比孩子们还要低一等的。”

  一名农村教师“扎根泥土”的教育观,改变着乡村孩子的未来。有一年,王素颜当三年级班主任,一个叫王倩英的小姑娘,山歌唱得特别好。一次,王老师听说县里组织少儿歌曲比赛,她转了“好多弯”到处求人,为给阿英也争取一个机会,同事王小波老师后来回忆说,那次大赛,小英拿到了全县二等奖,王老师求来的机会,为孩子开辟了另一条明亮的生活道路。

  当四年级班主任时,一个叫王淑荣的女孩引起了王老师的注意。小荣在学校每天吃咸菜头拌米汤让她心疼坏了,王老师把孩子带到自己的宿舍,一起吃住,从自己几件半旧的衣服里挑出稍新的,给小荣穿在了身上。到了六年级时,三联村一个叫阿任的黎族女孩,常常几天不来上课,王素颜不放心,跑了9公里山路到村里,阿任妈妈说,“都要嫁人了,不去念了。”王老师一再恳求,“再给她一次读书的机会,无论如何也应该上到中学。”濒临辍学的孩子被她硬拉了回来……在什运乡小学,倩英、淑荣、阿任并不是唯一。无论这些孩子有着怎样不同的秉性、起点和经历,王老师给予他们的,都是同一种东西:爱和尊重。她在用自己的力量给每个孩子机会,让孩子懂得,自己必须通过现在的努力,去获得未来的幸福。

  如果失明了该怎么办——“我想一直教下去,直到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为止”

  从提着煤油灯家访的那一天起,教书的日子,就像山里的泉水,流走就再不回头了。

  王素颜把青春最好的时光洒在了农村小学。多年来,她获得不少奖项,语文课《乡下人家》在琼中全县小学语文课堂观摩评比中荣膺一等奖;她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获评全县教育系统“十佳班主任”称号,而让她更感无比幸福的,是孩子们爱她。

  在乡里,谁家的玉米、芒果熟了,小孩子上学时就一定会嚷嚷着要给王老师带来,上课前悄悄放在讲台下,很多次,王老师问谁送的,坐在台下的孩子们你看看我、我望望你,一起摇头,笑着不讲。

 [1] [2] [下一页]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视频|旅游|读图|专题|站点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