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盲区就是在视力范围内,因物体障碍而看不到的地方。在公路交通事故中,有一部分是驾车者与行人不警惕视野死角而相互发生碰撞的。而在一些低等级的公路上,由于山丘、建筑物、公路急弯(两旁有树林)以及车辆停放或慢行等等,构成的视野死角很多。为了生命安全,我们都要注意汽车盲区,远离机动车的这些“吃人”部位。
为了更好减少车辆在行驶中产生的盲区,每位驾驶者在坐进驾驶席之后,必须调节好内外后视镜的角度、座椅与方向盘的位置。可以自然握住转向盘前段,手腕能自由地弯曲,活动自由。腿部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用脚踩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或油门时不费力,身体不必前倾。
一、小型车辆盲区
前盲区 :造成汽车前方盲区有几方面的因素,车身高度、座椅的高度、车头的长度、驾驶人的身材等都有关系,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前盲区的距离,是很容易发生追尾事件的。

支招: 尽可能与前车或者障碍物保持足够的距离,熟悉前盲区的距离大小,控制车辆,开车坐姿要正常,不要东倒西歪。
后盲区: 车辆后面的盲区是指从后车门开始向外侧展开有大约30度的区域在反光镜的视界以外,通俗的说法是如果后车的车头在前车的后车门附近时,前车的反光镜里是看不见有车的,如果不注意的话,极易发生刮蹭和追尾事故,这个盲区比前面的A柱盲区的危险性更大些。


支招: 据上图对后盲区测试,雷达探测的距离为1.2米,后视镜盲区距离为3.9米,存在了2.7米的视野盲区,所以开动车辆前先养成检查车尾是否有障碍物的习惯,用缓慢的速度倒车,如果有旁人,可以让旁人协助尽可能与者障碍物保持足够的距离,熟悉后盲区的距离大小,控制车辆。
车底盲区: 车底的盲区是车内视线根本无法看到的区域,同时各种各样的雷达都无法探测到,这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假如有小朋友或者小猫狗在车底玩耍,不注意就会酿成惨剧。

支招: 当你进入驾驶舱前,要养成围车观察一圈车辆周围与车底的习惯,启动车辆时,按几下喇叭再前进。
外后视镜盲区: 后视镜并不能完全地收集到车身周围的全部信息,因为后视镜的视觉区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盲区,右边的后视镜盲区很多人都知道,左侧后视镜的盲区似乎很少有人提起。尤其从辅路上主路,从左后视镜没看到车辆,假如加速大角度切上最内侧车道,是很容易与正在最内侧车道狂飙的车辆发生碰撞。

支招:当车辆需要变线或者拐弯时,需提前打转向灯保证安全,由于当时车身与车道形成一个角度,左后视镜的视野也相应偏转了一个角度,刚好看不到较近的最内侧车道情况,所以每次大角度并线时总要转头仔仔细细看上一眼,慢速偏转,也可以选择在车内后视镜上加装一块大视野的辅助镜,这些方法都能尽量减少盲区的出现。
A柱盲区:A柱的设计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它遮挡驾驶员视线的角度问题,二是A柱的刚度问题。既要保持A柱的刚度,又要减少对驾驶者的视线遮挡程度,这个矛盾在设计中很难达到平衡,因此出现视野盲区也是不可避免的。

支招: 从数学原理来讲,车辆在运动中,A柱盲区是忽略不计的,停车或者启动前的时候是最大的,不过停车和启动时,应该车前车后都照顾一下,视野盲区也有效地缩小,驾驶车辆时,通过前后移动身体,避开A柱遮挡的盲区,尤其在拐弯的时候,必须提前观察前方的路面情况。
B柱盲区: B柱的盲区主要是在车辆的右侧,当车辆在行使中,需要大角度拐到外侧时,B柱会遮挡视线,有可能与右侧正常行使的车辆发生碰撞。

支招: 尽量避免大角度偏转,倘若一定要大角度拐弯时,必须经过二到三次观察车的右侧路况,保证安全时缓慢移动。
玻璃上的深色膜: 大部分车主购买新车都会选择加装防爆膜,尤其加装一些颜色较深的膜,因为大部分人认为颜色深的膜隔热与防紫外线都比较好,但是往往这些颜色深的膜会造成视觉的盲区,在晚上行车,玻璃上颜色深的膜会影响车辆两侧的视觉清晰度。


支招: 首先并非颜色深的膜,隔热与防紫外线都比较好,只要是看膜的材料,建议车主选用颜色较浅的膜,视线不清晰时,可以打开车窗。
二、公交车等大型车辆盲区

盲点一:右观后镜下方
公交车的右前角处是一个很典型的盲点区域,公交的前窗玻璃离地面有一米多的距离,而观后镜只能观察车身的位置,这样就造成,要是一个身高低于车窗玻璃的乘客出现在车前角,司机就很难通过车前窗玻璃看到这个人,如果这个人刚好站立在玻璃与前门的链接区域,那司机是完全看不见的,这样车启动的时候,如果右前角有人,就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盲点二:前后车门的中间位置
除了车前角,前车门和后车门的中间位置也是一个盲点区域,这个区域观后镜其实可以观察到,但要是车进站时,这个区域要是出现几个高个子的乘客,那后面的人就完全观察不到了。上下班高峰期一些较大的公交车站就非常的危险。
盲点三:车尾、后车轮附近
公交车的第三个盲点在车的后轮和右后角附近,现在好多乘客等车的时候,喜欢站在站台下等车,这样公交车进站后就一直无法正常靠站,就只能缓缓的往前行驶靠站,这样很多乘客就开始追车。这样的后果就是,前门与后门之间司机都已经很难观察到,后车轮附近就基本看不到了,而且车辆在出站时,司机都在观察左侧路况,根本就注意不到右后侧的情况,乘客追车的话很可能会因此出现危险。

盲点四:大型车辆的“内轮差”

大车可怕之处并非是它的钢筋铁骨或庞大身躯,而是来自“内轮差”。百度百科对“内轮差”的解释是:车辆转弯时,前轮转弯半径与内后轮转弯半径之差。在行车中,如果只注意前轮能够通过而忘记内轮差,就可能造成后轮驶出路面或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
在大巴车入弯测试中,由于车身过长的原因,大巴车左后部的车身早在未过路口时就已经大幅度向左侧车道横摆过去。按照以上方法过弯,转弯后的车道也至少要符合“双向四车道”的标准,否则,要么逆向、要么过不去。大巴车司机将车辆过弯角度控制到极限,既要保证车辆顺利过弯,又尽可能不侵占到左侧车道行驶。同样的方法测量,得出的结果是惊人的:右后轮距离弯心仅有0.3米,大巴车身已经与隔离带上的灌木丛产生了接触。换句话说,如果此时有非机动车和行人位于路口边缘等车,极有可能被车身带倒,卷入车轮。
查看评论 1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