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集中产生在扩大规模和销售平台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鹧鸪茶野生资源有限,去年,金威公司开始种植鹧鸪茶,大约三年才能有收成,需要资金支持。不过在与银行对接过程中,由于银行缺乏合适的信贷产品,金威公司未能成功融资。

  另一方面,受实力限制,金威公司没有能力自建销售渠道,在寻找其他销售渠道时,碰壁的情况很多,比如位于海口新港的一些茶叶批发商、省内一些景区等,不愿意销售其产品,有些销售平台则进入门槛高。

  “海南的茶叶销售渠道垄断比较严重。”王康庄希望,海南能有更好的销售渠道,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展示海南特色旅游商品的平台。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旅游委副主任钟祥宥认为,品牌打造和销售渠道建设这两个问题是不少市县旅游商品面临的共同问题,企业不知道如何打造品牌、该把产品拿到哪里去卖。

  据业内人士提供的数据,海南特产企业达数千家,进行品牌建设的不到0.6%,大部分企业没有注册商标。“企业要有品牌意识,才能取得更长足的发展。”余从武说,企业应重视产品的包装,要高度重视包装水平的提高。

  海南特产企业中,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内的占80%,小企业很难自己去做销售,需要借助品牌推广平台。“可以考虑搭建网上销售平台,建设旅游商品商城等,来帮助企业扩大产品销售。”钟祥宥建议。

  “从全国的情况看,绝大部分省份已有自己的旅游商品推广平台。”余从武举例说,“北京礼物”“云南伴手礼”等推广平台,对当地旅游商品推广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海南准备推出“海南有礼”平台,以打造海南购物的新形象。

  被“李鬼”包围的黎锦

  对策

  鼓励创新,实施特色旅游商品品牌战略

  黎锦是海南一张亮丽的名片。这两年,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的黎锦产品销售出现大幅度下滑。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的产品定位为高端礼品,销售下滑的原因除了市场大环境及企业自身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李鬼”的围困。

  “岛服为什么失败,一大重要原因是创新成本高,产品一推出便被模仿。”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凯说,创新成本高、维权成本高、违规成本低,正制约着海南旅游商品的创新发展,市场有待加强规范和管理。尽管公司准备进行产品大众化转型,但郭凯对公司的转型前景并不乐观。

  “市场混乱,没有行业标准,制约着品牌产品的创新。”业内人士指出,在海南,任何一种新的旅游商品一上市,马上就会遭到仿冒。椰仙的苦丁茶、纨美贝艺的椰壳手表、椰派的饰品、白沙绿茶、海南岛服等,都没有逃过被仿冒的厄运。

  有不少旅游商品企业提出,开发一个新产品,要耗费研发者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市场上低劣的山寨产品既冲击、挤占正规产品的市场,同时影响游客对海南旅游商品品牌的印象,因此建议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研发者的合法权益,给企业创新以支持。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椰雕生产、水产品开发等不少领域,创新力量的缺乏表现比较明显。业内人士介绍,海南传统椰雕正处于萎缩状态,缺乏创新的力量,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椰雕生产,生产与营销脱节;开发生产休闲水产食品等需要投入不少资金,鲜有企业愿意“第一个吃螃蟹”,不少企业寄希望于“做模仿者”。

  就海南旅游商品近年来一直徘徊不前的原因,省旅游商品企业协会曾进行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48%的问卷参与者认为开发、设计、生产、销售配合不够,没有把这几个环节连接贯通起来;19%的问卷参与者认为旅游商品设计太陈旧、没有新意;16%的问卷参与者认为生产工艺水平太低,不能生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品;还有9%的问卷参与者认为销售渠道不畅,没有专门销售正牌商品的销售点;8%的问卷参与者认为景点不配合,不能在景点让客人买到价格合理的旅游商品。

  “创新力量需要整合,需要与生产、销售等环节相连接。”余从武介绍,我省正在举行首届海南旅游商品创新设计活动,将大力实施特色旅游商品品牌战略。

  景区“特产不特”

  对策

  鼓励各景区 开发旅游商品

  北京买的手工珠子手提包,在海南的景区也买得到。这一现象,估计不少游客碰到过。

  “各地旅游纪念品互相模仿,一个景区热卖的旅游商品,往往会迅速被其他景点引进。”余从武介绍,与全国的情况一样,在海南,大部分旅游景区的旅游商品销售是以铺面形式出租给市场,景区没有参与到这块建设中来,导致景区“特产不特”。

  为何旅游景区没有涉足景区旅游商品领域?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各景区的收入主要靠门票,而旅游商品开发成本高,景区大多不愿意费心费力做这项工作,便实行外包。

  不过,在省旅游景区协会会长、海南呀诺达文化旅游区董事长张涛看来,如果景区执着于门票经济,不发展购物、餐饮等领域,“那就落后了。”

  目前,呀诺达旅游区已与企业合作,推出了雨林挂饰品等产品,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景区既增加了收入,也通过这些旅游商品传播了雨林文化,扩大了景区的影响力。”张涛建议,可通过政府引导、协会促进、企业创新等,搭建合作平台,发挥旅游景区对于旅游商品的展示推广作用,继而推动景区的发展。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与科研机构、院校合作,自去年以来研发推出了多款特色旅游商品,包括用槟榔木做成的餐具、用五指山地区蜘蛛制成的喷雾剂、特色茶叶等,并正在开发系列黎族食品、黎族饰品等。“借用社会力量参与景区旅游商品开发,有利于景区旅游商品的快速发展。”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相关负责人黄长俊说。

  “海南景区一定要有旅游商品作为补充,要鼓励各个景区开发旅游商品。”杨哲昆认为,旅游景区旅游商品一定要展示本地特色,展示本土文化。比如吊罗山和尖峰岭都属于热带雨林,但吊罗山产的草药便和尖峰岭很不一样,需要挖掘。

  业内人士建议,要让景区旅游购物软肋“硬”起来,首先景区可以将自身独有的优秀文化资源元素、特色文化符号、标志景观建筑资源对接给中介服务机构,授权给相应的公司,使景区与创意、营销、版权代理等方面的企业合作,创造出无法复制的资源基因,打造出“离开这个景点就买不到的特色纪念品”。其次,创意产品的产业链要衔接紧密。从创意到论证、到变成具体的产品、再到营销,所有的环节要前后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另外,景区可以加深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让其参与产品的研发,景区为之提供市场,实现双赢。生产企业可以与景区点对点合作,有针对性地去开发设计旅游商品。(记者 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