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两江两库”的昌江因水利设施不健全等原因年年缺水——

  铺设“大水网”能否解干渴

  海南日报记者徐一豪

  核心提示

  社区有水厂,管网铺到家,打开水龙头,没水。

  两村用一水渠,村民日夜守水,干部现场值班,维持分水秩序。

  无法灌溉,20亩地只能种3亩,剩下全都闲置。

  引进企业种植柚子500亩,因为缺水灌溉,企业只好忍痛撤出。

  ……

  坐拥昌化江、珠碧江和石碌水库、大广坝水库“两江两库”,位于海南西部地区的昌江,还是因为长期干旱少雨,加之水利设施不健全等原因,用水非常困难,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昌江的发展也因此束手束脚。

  目前,昌江正在谋划构建“大水网”,试图通过连通工程、补水工程、蓄水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水利工程灌区管理改革等措施,科学谋水、治水、蓄水、用水、节水、管水,破解制约昌江发展的缺水难题。

  |现场|

  人和庄稼都喊缺水

  20亩水田靠着雨水只能种3亩

  今年6月中旬的一天,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政府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求助者。这群求助者共有12人,每人手里抱着一捆枯死的禾苗。他们来自乌烈村,是来找镇党委书记黎吉维反映无水可用、禾苗枯死的问题的。

  原来,因石碌水库干渠断流,位于下游的乌烈镇严重缺水,当时正值水稻灌溉的关键时期,村民无计可施,只好向政府求助。

  乌烈镇位于昌江西部,处于昌江干旱少雨地带、石碌水库干渠的下游,而这里又是昌江粮食、蔬菜的主产区,田洋众多,灌溉用水需求量非常大。

  水,是乌烈村民丰收的源泉和希望;用水不再难,是村民们心中最渴盼和近乎奢侈的梦想。

  8月7日,记者来到乌烈镇峨港田洋。60岁的峨港村村民张周达正忙着打理地里的毛豆。记者问及他家晚稻种植的情况,他摇了摇头:“别提了,现在峨港谁都怕种田,主要是没有水。”

  张周达说,他家8口人共有20亩水田,今年种了20亩早稻,不料遇到旱灾,一共才收了1万斤稻子,减产近4成。当前正值种晚稻的时节,依然没有水灌溉,勉强靠着雨水种了3亩,剩下的17亩水田只好暂时闲置。

  实际上,张周达的苦恼不只在今年,乌烈地区缺水由来已久。

  在石碌水库干渠乌烈分渠的堤上,乌烈镇水利站站长符英振给记者讲了许多关于这条水渠的故事。比如,10多年前乌烈、峨港两个村因争水曾发生大规模械斗。又如,每年“三五轮灌”期,上游一来水,乌烈分渠两旁就挤满了村民,为了不错过轮灌,大家通宵守在水渠旁。近些年,为了避免因用水纠纷引发冲突,乡镇和村委会干部在轮灌期要在现场值班,平均分配用水并维持秩序。

  在昌江,比乌烈镇更缺水的地方还有很多。下游的昌化、海尾两镇,形势就更加严峻。据悉,昌化、海尾、乌烈3镇,缺水面积高达20万亩,旱季引水量不足,水量损失严重,部分灌区不能及时灌溉,甚至得不到灌溉。

  “全县可耕地面积56.6万亩(不含红林农场),而现有灌溉工程设计灌溉面积只有31.5万亩,遭受干旱威胁的耕地面积近25万亩。”在不久前召开的昌江“大水网”理论研讨会上,昌江县副县长李世明介绍道。

  有水厂有管网村民还得买水喝

  8月8日下午1点多,昌江海尾镇,烈日高照。新港社区52岁的叶阿英挑着两桶水晃晃悠悠走回家,扁担在她肩头吱呀作响。“没有办法,家里的水龙头都切低贴到地面了,还是放不出水来,只能去别处挑。”叶阿英抹了一把汗,又挑着水桶出门了。

  离新港社区20公里的海尾村,渔民林仁贵坐在家门前的树下乘凉。提及饮水问题,老林颇有些怨言:“我们社区有自来水厂,各家各户也都有水龙头,但就是没有水,平均每月得花60元左右买水喝。洗澡、洗衣服只能用发涩的井水。”

  海尾社区是一个靠近海边的渔村,和相邻的海农村加起来有1.5万人口,日需水量1200吨左右。但由于水源水量小,这里唯一的海尾水厂雨季日供水量也仅400吨,干旱季节,更是4-5天才能供一次水,一次只能供40分钟,且只有一半居民能用上水。

  因饮用水严重不足,新港社区、海尾社区催生了一伙卖水的生意人。一些家中拥有自掘井且水质较好的村民找到了商机,他们骑着三轮车,走街穿巷卖自家井里抽上来的地下水,每桶6-8元不等。

  海尾社区只是昌江农村饮水困难的一个缩影。

  昌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郭祥理在“大水网”理论研讨会上透露,昌江目前因缺水全年都未能正常运行的农村饮水工程24宗,涉及46个村庄4.1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24.5%。在干旱季节,缺水停运的达到90多宗,涉及人口达10万多人,其中严重缺水50多宗,涉及人口6万多人。

  |探因|

  守着“两江两库”,为何还要靠天吃水?

  蓄水能力不足:汛期水入大海,枯水期无水可用

  昌,兴旺,兴盛,美好;江,大河。顾名思义,这里应该是水源丰盛之地。事实上,这个地方的确坐拥昌化江、珠碧江“两江”和石碌水库、大广坝水库“两库”,然而,靠水不能吃水,由于水利设施不配套等因素,位于海南西部地区的昌江,还是靠天吃水。

  8月6日,站在石碌水库工程管理局的办公楼上,石碌水库的全貌尽收眼底。由于蓄水量少,水库的水域面积大大缩小,裸露的坝体和周边的绿色形成巨大反差。

  作为昌江最大的水库,石碌水库承担着县城及周边10万居民的饮水安全以及15万亩农田的灌溉重任。奔流不息的石碌河,在大坝的阻拦下停住脚步,汇集成一片汪洋,最终顺着一条干渠、2条支渠和9条分渠向下游流淌,润泽大地。

  如今,由于蓄水量不足库容的一半,石碌水库目前尚未开闸放水,下游生产、生活用水几乎完全依赖降雨。

  “不只是大旱年,昌江几乎每年枯水期都缺水。”作为一名“老水利”,石碌水库工程管理局局长卢平对昌江的水资源有着清晰的了解。他说,工程性缺水是昌江缺水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蓄水能力不足,往往汛期水白白流入大海,而枯水期又无水可用。

  据估算,石碌水库平均每年泄洪1亿立方米。

  “尽管心疼,但又无计可施。”卢平说,每次台风来临前,石碌水库都要腾出库容,这个时候他内心总是很矛盾,想多蓄一点水防春旱,但出于安全考虑,又不得不咬牙泄洪。

  石碌水库是昌江工程性缺水的典型代表。昌江全县现有水源工程333宗,年设计供水能力2.17亿立方米,而由于灌区配套、管理等多种原因,实际年供水能力仅为1.72亿立方米。正在建设的大广坝灌区昌江干渠(支渠)系统工程已竣工,但斗渠配套建设没有同步实施,尚无法通水。

  重建设轻管理:一年修缮一次用时才知渠道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