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李佳飞 实习生 冯定辉

  核心提示

  因早读时间旷课被老师发现,劝回教室早读将其惹怒,琼海少年小武拔刀将老师捅伤;

  因与同学发生口角,海口少年小威叫来社会青年群殴自己的同学;

  因嫌母亲管教过于严格,花季少女盈盈拔刀捅了母亲11刀;

  ……

  近年来,未成年人伤人伤己的案件频发,引起各方关注。然而,我们在关注案件发生缘由和经过的同时,似乎还有更多背后的问题值得思考: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早已衣食无忧、甚至被百般宠爱的孩子们为何愤怒?一场场因情绪失控而酿成的悲剧,究竟谁之过?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不容忽视。

  老师劝学生早读

  学生却刀捅老师

  家长认为:学校应该严管刀具校长辩解:刚上过安全教育课

  捅人事件发生于海南省琼海市,当事人小武今年13岁,是琼海华侨中学一名初一新生,捅伤的是他的任课女老师。

  据琼海华侨中学校长韩众事后这样描述:9月6日上午7时10分许,本该是坐在教室里早读的小武,却无所事事地在教室阳台上看风景。一位朱姓女教师看到后,便上前询问,并叫他回到教室早读,不料这一举动惹恼了小武,他直接掏出一把刀子,向老师的腹部捅去。

  对小武的这一举动,许多目击的同学和事后听说的家长们都“惊呆了”。一位家长心有余悸地说:“学生能携带刀子到学校,还敢捅伤女老师,实在是太可怕了。如果和同学发生矛盾,也有可能拿刀捅向同学的。”

  这位家长认为,学校应该严格管理,杜绝学生带管制刀具进入校园,并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教育。

  然而,校长韩众却在事后追究责任时这样辩解:“学校前天刚上过安全教育课,没想到还有学生带刀子进学校。他有可能是放在书包里,也可能夹在课本中,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搜身吧!”

  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急剧增长

  一个眼神不对也能大打出手,心理问题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10月11日,记者在海口就小武伤人的案件采访了曾多年主管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的李启雄,不料,对方对此案件毫不讶异。李启雄说,在全国各地,包括海南岛,还有很多比这案件性质更恶劣的未成年人伤人案例,例如,不久前,三亚一名8岁的孩子,由于结交了社会青年,受不良风气影响,竟举刀杀人;还有一位13岁的花季少女盈盈,其母亲长期溺爱,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唯独在学习和交友方面,对女儿管制严格,导致盈盈长期心理扭曲,最后拔刀捅向母亲……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但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会出现种种危机。”李启雄说,在当今社会,大多数未成年人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加上面临复杂的社会成长环境,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也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

  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而心理问题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未成年人人格发展不健全、不完善,具有容易产生暴力冲动、易怒等心理特征,并导致犯罪。”海南省心理协会秘书长刘波表示,有些未成年人事件行为的发生往往是一时兴起,完全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时为了一件小事,甚至一个念头,就可以去杀人,全然不计后果。例如几年前发生过一起这样的案例:14岁的初中生小马在观看警匪片时,突然萌生出亲自作案考验公安机关破案能力的念头,于是他以借打电话为由进入邻居张某的家中,并模仿电视片中的情节,将张某杀死。“多么荒唐的杀人犯!”刘波说。

  刘波表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往往早熟,但在心理方面还不成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有的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有时与人一语不合、甚至一个眼神不对就大打出手,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未成年人容易违法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

  大多都有失败的家庭教育背景

  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亲情冷漠、经常吵闹、亲人粗暴、纷争不断的环境中,攻击性行为就会明显增加

  不过,在研究众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过程中,研究者们也发现了一些共同的规律:“问题少年”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例如其监护人过度溺爱,或疏于沟通、管教孩子,致其养成不良习气或产生心理扭曲。

  盈盈伤母便是一起典型的案例。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盈盈的母亲在生活上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女儿,从日常的穿衣起居,到代女儿听课、记笔记等,甚至在被女儿捅了11刀被送往医院后,醒来的第一句话还是:“盈盈她好吗?有没有穿鞋?那天把我送到医院时她好像赤着脚……她的眼镜不知戴了没有,她用的是隐形镜片,一定要用专门的药水,如果不用会伤害眼睛的。”她还问办案的民警,女儿的罪能不能得到最轻的处理。其溺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后来,盈盈被送到了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她在回忆案件时这样描述了自己当年的处境:“父母不许我交朋友,不许我花零用钱,不许我谈论外面精彩的世界,我觉得我的每一根头发都被他们管了起来!但父母又对我生活上的关爱无微不至,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压抑着真实的自我,对他们的管教装出一副乖巧听话、唯唯诺诺的样子,可是,我心中的压抑始终无法排遣。”

  “这是很多家庭都可能面临的社会性问题,一些家长在生活上尽其所能地放纵、娇惯、溺爱自己的儿女,但同时在学习或工作上又对其极其严厉,近乎苛刻,不近人情。这一方面让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忍受严厉的限制和管束而产生逆反心理。”刘波分析。

  还有一名15岁的少年小衫,成长于单亲家庭,父亲成天忙碌,平时疏于管教女儿,当发现女儿犯错时就严厉而“蛮横”地批评教育,久而久之,小衫极度反感,一旦和父亲吵架就跑出去,结交朋友,不愿回家。2014年5月的一天,她在海口水吧和一群朋友喝茶聊天,碰巧遇到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小静,于是小衫趁机报复,集结朋友殴打小静,并拍摄不雅照片作为威胁。直到被送往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小衫才后悔莫及。

  “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大多都有失败的家庭教育背景。”李启雄介绍,2009年至2013年间,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接收的约1300名学员,“这些学员家庭大多数都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很少,疏于管教,或由于文化层次较低等原因而无能力管教,致孩子接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后误入歧途,终身后悔。”

  有案例表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亲和力强、充满爱心、家庭和睦的环境里,产生心理问题或行为偏差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偏低;相反,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亲情冷漠、经常吵闹、亲人粗暴、纷争不断的环境中,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明显增加,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