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版面截图海南日报版面截图

  王艳梅与海南共同走过25年,创作数百首歌曲

  她为海南发出《永远的邀请》

  ■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贺立樊

  核心提示

  飞机停稳后,后排一位乘客睡醒了,声音中带着茫然:“到家了吗,怎么没听到那首歌?”邻座小声提醒他:“播了,你睡着了。”

  那是所有抵达海南的乘客,都曾经听过的一首熟悉的旋律。此时此刻,没人注意到,前排的一位女乘客,悄悄露出了笑容。

  几分钟前回荡在机舱里的旋律,是她与海南的缘起,也是25年来始终不变的注脚。

  从海口海秀路来到美兰机场,大约需要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从美兰机场走向更广阔的天空,只需要一份永远的邀请。

  这条路上曾经有一位来自四川的女子,在一个简易抗震棚里,写出了歌曲《永远的邀请》,为海南,向世界发出了最诚挚的问候。

  此后的人生,王艳梅经历曲折,也收获成功,始终不变的,是对于海南单纯的承诺。唯有这份单纯,才能够催生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感动海南》等作品;也唯有这份单纯,最终让承诺变得纯粹,让永恒的旋律,始终围绕着这座美丽的岛屿。

  1993年,王艳梅辞掉工作,出发前往海南,但她还是没有想好,“并不一定非得去那里,只是想出去,珠海、深圳都是备选。”直到踏上这座岛屿,大自然的美景震撼着她,也为她拉开了未来音乐创作之路的大幕。

  一九九三年王艳梅第一次来到海南岛。 

  无心插柳之作

  赠予海南一张音乐名片

  1995年,海口的夏天仍然有微风拂过,海秀路上整齐站立着刚栽下的椰树。整个城市正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公园建设之中,人均绿地面积从1994年的6.1平方米,增加到8.1平方米。

  此时的海秀东路老电台对面,有一排简易抗震棚,每间不足9平方米,小小的棚子里,住着一对夫妇。在这特殊的一年,刚刚建省7年的海南,开始有了“向外推介”的想法。这对夫妇,也在不经意间,迎来了人生的改变。

  通过明星来推介海南或许是最快捷的一种方式。当时,海南省旅游局摄制了八集旅游风光片——《与海南同行》后,如果能够邀请明星前来作词、作曲、演唱,也许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成为经典之作。可是由于经费限制,摄制组的目光只能投向岛内。

  但是在建省初期的海南岛上,优秀歌唱类作品并不多,何处还藏着未被发现的佳作?

  《与海南同行》的解说词作者,时任海南省旅游局办公室主任的陈耀首先出马。他以较强的文学功底,创作了一首近似散文诗的歌词——《永远的邀请》。

  “请到海南来/请到海南来/海南把宝石一样蓝的天空献给你”,歌曲是立体的美,词是身体,曲是翅膀,歌曲才能飞得起来。谱曲的工作,交给了当时在海南广播电台工作的专业词作家智军。

  从此,这排简易抗震棚的其中一间,不时传来断断续续的哼曲声。几天之后,智军首先写出了一稿。妻子王艳梅无意间瞥见了,立刻被歌曲中表现的优美的海南风光所打动。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她,也想试一试身手。

  “智军老师这一稿,倒也是大气磅礴,抒发情怀。可是海南的风光温婉明媚,海南人的情怀恬淡优雅,关于海南风光的歌曲,是否也应该写得温婉一些?”王艳梅接过歌词,拿起笔,不到半个小时一气呵成。

  她把谱子交给智军,在琴上过了一遍。出人意料,智军忍不住说,这篇好过那篇。

  交作品前,夫妻二人约定,统一以智军为谱曲人,避免干扰制作方。结果再次出人意料,制作方选择了王艳梅的那一版。

  没有邀请大牌歌手,还在海南大学艺术系就读的男生汤子星,与当时定居海南的业余歌手凌萍搭档。本土风情融合现代的歌声,婉转动人的旋律,配以优美流畅的词句,海南的椰风海韵、碧海蓝天随着歌曲流淌在听众的心中。

  随片播出的《永远的邀请》,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滚动播放,不少国人第一次完整看到了海南的风光,连同优美的旋律,深深烙在脑海中。

  1999年,国家旅游局主办首届全国旅游歌曲大奖赛,《永远的邀请》夺得单项奖。

  时至今日,《永远的邀请》依然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一张最亮丽的音乐名片。就在那间不足9平方米的简易抗震棚里,当年看似无心插柳的举动,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王艳梅倾注了对于海南所有的爱。

  王艳梅接受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采访。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贺立樊 摄

  初到海南之惑

  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1988年,还在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就读的王艳梅,听说了海南建省的消息。那一年,学校组织部分师生前往海南考察、采风,王艳梅遗憾未能参与。她只能在同学们热闹的描述中,想象海南的模样。

  “他们说,海南有好多歌舞厅,很多年轻人在海南组乐队,音乐文化欣欣向荣,有很多从事音乐工作的机会。”王艳梅还记得当初同学们兴奋的神情,那一年的毕业季,果然有很多校友去了海南。而她自己,还是懵懵懂懂。去海南意味着什么,她不知道,她还在努力寻找着未来的路。

  第二年,王艳梅大学毕业,通过层层选拔,来到四川省内一家企业的电视台工作。可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王艳梅却有些迷茫。生在内陆的她,不知道大海是什么样子,记忆中同学们那一张张兴奋的脸庞,总是触动着她。

  那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年代,时代的浪潮推动着人们,涌向一个又一个海岸。

  1993年,王艳梅辞掉工作,出发前往海南,但她还是没有想好,“并不一定非得去那里,只是想出去,珠海、深圳都是备选。”直到踏上这座岛屿,大自然的美景震撼着她,也为她拉开了未来音乐创作之路的大幕。

  “满街都是椰树,到了海边,海平面仿佛远远高出地平线,从没有见过这幅景象。”自然是艺术的源泉,为艺术而出走的王艳梅,决定留在这座美丽的岛屿。在同学的帮助下,王艳梅找到了一份文秘工作。暂且落脚之后,她还是向往着音乐梦,可是现实,总是在无情拷打。

  当初同学们口中的“歌舞厅”找到了,却比建省初期少了很多。随着投资收紧,经济的短暂低迷,留给音乐人的机会也少了很多。

  “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王艳梅还记得,几乎当时的每个歌舞厅里,都会有乐队演唱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唱得动人与否,已不重要,也许是真情流露,也许是一语成谶,那个时期来到海南的音乐人,大多真的只是潇洒的短暂停留。

  可是王艳梅的梦想,却是永恒的存在。

  组建乐队的年轻人们,凑着钱挤在民居里,每晚在歌舞厅里声嘶力竭地演唱到半夜,领到手也不过十几二十块钱。结束演出之后,大家凑钱来到海秀路的大排档,吃一顿麻辣的川菜。白茫茫的热气模糊了面孔,王艳梅的眼神里,却有着不一样的光芒。

  “那时每个歌舞厅几乎都唱《潇洒走一回》《选择》,我却很迷惑。关于海南的歌曲几乎没有,这是我无法接受的。”即使住在简易的抗震棚里,即使没有太多的钱,热爱音乐的王艳梅,还是执着地认为,为海南创作优秀作品,是她的使命,也是对海南的承诺。

  一年后,海南音乐广播成立,王艳梅有了施展的平台。1995年,完成《永远的邀请》谱曲后,歌曲被制作成小样。时任海口电视台主持人的梅箐,听过小样之后,连说:“要火!”随即复制了两盒磁带,带回台里播放。

  从此,王艳梅的创作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大海蓝天之约

  海南的歌还要唱下去

  2008年,离开海南十年之后,梅箐再一次在机舱里听到了熟悉的旋律。那一刻,泪水涌上了她的眼眶,距离她第一次将《永远的邀请》带上电视节目播放,已经过去了整整13年。13年间,这首歌伴随着无数架降落海南岛的飞机,无数次回荡在机舱里,也无数次触动了游子的心。

  作家林森曾经说过,王艳梅的重要,总是那些重返海南岛的人才能感受到的。

  是的,只有在这座岛屿经历过出走和归来,才能够感受到《永远的邀请》中的别样情怀。

  在王艳梅所著小说《遇见》中,这份情怀再一次被呈现。书中的女主角“韩冬冬”,就像是另一个“王艳梅”,跌跌撞撞之间来到海南,在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大潮之中,尝试着寻找未来的机会。多年之后,回过头看,曾经出走的少年,归来已是不同模样。

  “最初谱写关于海南的歌曲,总是在风光、景色上下功夫。”历经担任公司文秘、电台播音员、节目监制、频道总监,如今身为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王艳梅对于艺术有了独特的理解,“真正打动人的,往往都是内在的东西。”

  2011年,王艳梅在湖南长沙听到了交响版歌剧《江姐》, 剧中的音乐早已熟稔于心,然而,当《绣红旗》《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奉献》这些经典唱段响起的时刻,她依然泪流不止,心中的红色情结再次被唤醒,那个在心底潜藏已久的梦想,忽然间无比清晰。

  她萌生了制作《红色娘子军》民族歌剧的念头。在省政协、琼海市,以及热心企业的帮助下,即使面临着创作压力,王艳梅的作品仍然得到了中央歌剧院的认可。2017年6月,大型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在国家大剧院问世,4800个座位,一连几天爆满。观众争相观看,好评如潮,优秀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动力,再一次得到了认可。

  当初为海南创作优秀作品的承诺,王艳梅始终记在心头。2004年,她为“世界小姐”选美大赛颁奖晚会创作的歌曲《丽人》,传唱一时;她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庆典上创作的《大海之南》和《因为有你》,更是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