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个视频,内容是一名东北的爷爷教刚会说话的孙子说东北话,孩子跟着一句一句地学,引得看视频的人哈哈大笑。看似一个简单的视频,背后却体现的是在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文化传承危机——方言断代危机。方言作为一个地方特有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像标签一样,一个人一说话,就知道他是哪里人,也是拉近“老乡感情”的一个重要纽带。但是随着人口流动和普通话的普及,在年轻人群体中,方言已经渐渐被普通话取代,方言的传承也面临着威胁。

  困惑

  4岁儿子幼儿园说方言被取笑

  近日,孩子在幼儿园的遭遇让海口市民郭女士不得不对一件事重视起来。

  郭女士是黑龙江人,丈夫是陕西人,两人在海口工作五年了,两人有一个四岁的儿子。今年春节后,郭女士的公公婆婆从陕西来到海口帮着他们照顾孩子。

  郭女士和老公都是从事金融行业,平时都用普通话交流,所以孩子从小也是说普通话。自从公公婆婆来了以后,经常跟孩子说陕西话,渐渐地孩子也学会了陕西话,“有时候孩子说得不标准,听着挺有意思的,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孩子喜欢老家的方言,郭女士跟丈夫很高兴。可这种“高兴”到了幼儿园里,反倒成了困扰。

  就在几天前,郭女士发现,儿子放学回来不太高兴,“他说在幼儿园跟小朋友‘表演’陕西话,大家都笑话他。”郭女士很不解,“孩子爸爸是陕西人,孩子说陕西话怎么了?而且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郭女士说,“我怕她跟別的孩子合不来,在家只好引导他说普通话了,也难为了公公婆婆。”

  调查

  孩子学不学方言 大多受访者认为无所谓

  采访期间,不少家长纷纷反映确实存在这样的困惑: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说普通话,特别是在学校,更是以普通话为主。那么,还有没有必要教孩子学说家乡话呢?

  受访的大部分家长认为,并不会强制要求孩子学习方言,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他们也不会刻意隐藏自己家乡的方言,如果孩子在这过程中能够学习到,那自然好,如果没有学习到,也没关系。

  “我会说普通话、河南话和海南话,这项技能让我在工作中获得了很多便利。”曹女士在琼海工作,小时候一直跟着父母在河南生活,上初中时,因为父亲工作调动,一家人来到海口,现在曹女士精通三种语言:普通话、河南话和海南话。曹女士认为,孩子多掌握一门方言是有好处的。

  从湖北来到海口工作的王先生称,走得再远,勿忘乡音。在日常生活用语中,用方言表述比普通话更自然流畅,有时候甚至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爱人是海口人,我现在也在学习海南话,孩子学说湖北话和海南话。比如我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很多人,特别是陌生人初次见面,用方言交谈可以一下子拉近双方的感情距离。”王先生说。

  在海口工作的王女士祖籍河南,她表示,将来有孩子一定要让他学说河南话,“因为我是河南人,所以我要让孩子说河南话。”王女士说。

  海口市民张先生即将当爸爸了,他认为,没必要让孩子一定学习方言。

  学校

  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说方言

  “现在家长跟孩子交流都用普通话,很多孩子都不会讲方言。”海口市机关幼儿园副院长陈流芳告诉记者,她是海南本地人,她的孩子也不会说海南话。

  “现在的孩子一进幼儿园就说普通话,有些方言说得很溜的孩子,在这个氛围下也不会说方言了。”海口一家幼儿园园长告诉记者,“每一届学生中,也就有一两个人不会说普通话。”该园长表示,虽然这是一个大环境,但是会说方言应该是一件很骄傲的事,年龄越小学,越容易学会。家长在家里应多鼓励孩子说方言。

  当然,该园长也建议,不管家长跟孩子说的是哪种语言,都不要强迫孩子去学,家长要做的就是多说,多和孩子交流,孩子听得多了,自然也就会了。

  “我们学校本地的孩子占80%左右,学生在学校基本都是说普通话,说海南话的很少。”琼山三小校长叶丽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