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南日报客户端丨记者易宗平 黄媛艳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不会简单地重复。

  忆往昔,面对滔滔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改堵为疏,历经13年之久,终于完成治水大业。

  看今朝,面对城市内涝,三亚以“海绵城市”试点为契机,遵循山水格局、传承理水智慧、精细造园营城,留住天上水,用好自来水,治好污染水,稳妥处理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春天的鹿城,城市风光旖旎多姿。

  微观来看,“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海绵”构建河网水系、环城绿带、城市公园等多级开放空间,着力打造稳定的水生态系统,逐步深化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整体城市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宏观着眼,规划统领,城乡统筹,力争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的“海绵模式”,持续完善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夯实城市高质量发展之基,“热带海绵城市”建设的“三亚经验”呼之而出。

  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大业。

  聆听时代声音,迈出坚实步伐。三亚以人民为中心,治水涝解民忧;以绿色为理念,治水污优生态;以新发展为遵循,用净水靓城市。

  三亚“海绵宝宝”初长成。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海滨之城,正奋力在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中打造标杆,书写新的辉煌。

  缘起:如何破解城市内涝和发展空间受限?

  今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照耀在远山的树梢上,家住三亚市吉阳区天泽湖畔小区的78岁阿婆程翠娥,就与82岁的老伴来到附近的东岸湿地公园锻炼。

  草木葳蕤,湖水清澈,鹭鸟依依。

  这样的景色,在两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这地方之前是个臭水塘,不仅水污染严重,而且附近的道路和小区一遇大雨就被淹,根本不敢出门。”程翠娥说。

  主城区20.3平方公里试点范围内,就有13个积水点!雨季一来城市“看海”,内涝的“城市病”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三亚高质量发展的命脉之上。

  “从地图上看,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北靠高山,南临大海,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一个狭长状的多角形。这样的地形利于排水,但由于城市发展过快,排水设施不完善,局部低洼积水严重,排水受潮汐影响较大。” 海南省建筑设计院工程师游耀说,近几年三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完全跟上城市发展步伐,排水管网及设施建设滞后、可调蓄超标雨水的空间缺乏、保护环境意识薄弱,导致台风季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

  城市“病”了,市民有意见,商人不喜欢。“以前这个公园所在地位于城市中心,但由于环境差,附近的民宿无人问津,每月1000元都能租一层楼。”东岸湿地公园项目负责人蔡英璧说。

  这是恶性循环,大家用脚投票,城市宝贵的土地容易低效利用,这座美丽城市应有的价值无法显现,发展空间受限。而土地的低效利用容易引发填占湖泊、湿地等破环生态的行为,进一步加剧内涝。

  猛药去疴。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三亚从2016年开始,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遵循自然规律,改善城市生态,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持续探索解决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

  定位:以“水生态轴”架构“双修+海绵”

  追逐三亚“海绵宝宝”的成长足迹,东岸湿地公园是重要的样本。这里,也成为土地记忆与城市文化展示的“城市胶片”。

  谓之记忆,但凡对此地熟悉的人都难忘曾经的脏乱差。“2016年公园施工前,有15家养猪场散布周边,污水直排进公园的水塘,水体黑臭,更不用说发挥应有的吸收雨水的湿地功能了。”蔡英璧回忆道,先后被列入“双修”重点打造项目、海绵试点建设项目后,“海绵办”领导高度重视,多方合力:先借助城市修补拆除老城区、城中村等脏乱面源污染群;再通过生态修补封堵污水口、清除黑臭水,解决点源污染;最后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发挥蓄水功能,修筑126个陂塘,拓宽排洪道,贯通上游水系,实现洪峰期蓄水83万立方米,昔日的脏公园早已成为了过去式。

  谓之展示,现在的东岸湿地公园是三亚市区内面积最大的淡水湿地公园。66.77公顷的公园内,鸢尾、美人蕉、再力花等100多种本地植物肆意生长,3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每逢夜幕降临,公园里的“舞林大会”上,休闲放松的市民、游客跳起不同舞种。

  东岸湿地公园使滩地、湿地回归本原,将绿地公园构建为城市雨洪的“海绵”。三亚的士司机张书亮微笑着说:“有了东岸湿地公园后,凤凰路、迎宾路从此就没有被淹过,雨天驾车经过,一路畅通!”

  东岸湿地公园的蝶变,是三亚以“双修+海绵”构筑水生态的代表作,也标志着城市建设新模式的开始。在流域和区域中,扩展和统筹“双修”项目的功能和效益,将“双修”构建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骨架,在面上向流域和区域延伸,形成了“双修”定格局、“海绵”织网络的推进模式。凤凰路“海绵”设施、三亚市春光路红树林生态公园、鹿回头滨河公园等一系列优质融合项目不断涌现。

  路径:以“四个着力”塑造精品前沿城市

  如今,三亚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贯穿到控规编制和管控的全过程,将试点建设任务分解到市级相关部门,纳入年度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发布《三亚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进行“海绵”化建设。在此基础上,该市启动《三亚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程序,并通过了《三亚市绿线控制规划设计》:到 2020 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 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0 平方米以上。

  “抓好顶层设计,实行管理一张网、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高中贵说,三亚“海绵城市”创建工作探索出了“四个着力”路径。

  和谐发展,着力打造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三亚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合理布置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措施,构建绿色道路系统;实施河湖水系改造、水系连通以及绿道体系等生态系统工程,构建以“东岸湿地公园”“金鸡岭桥头公园”“白鹭公园”为重要生态核心,以凤凰岭、虎豹岭为生态屏障,以“三亚东河”和“三亚西河”为水系生态轴,以城市大型开敞空间、绿地、湿地为重要节点的“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命共同体”。

  点面结合,着力化解突出的水环境难题。在治理措施上,三亚从点源污染控制出发,采取构建雨污分流体系、新建污水管网和污水厂提标等措施,新建污水干管6.5公里,旧城区、城中村污水管网115.7公里,污水泵站4座;提标荔枝沟污水处理厂到地表水类Ⅳ类标准,减少对三亚河水质影响。从面源污染控制出发,源头削减,在建项目与小区、绿地、道路等配置“海绵”设施,可消除地块、道路35%至45%的径流污染。在过程控制上,采取初期雨水截流、完善污水管道、建设初雨调蓄设施等,末端处理则主要通过建设东岸湿地、抱坡溪湿地等延缓水流、降低洪峰。

  多段分解,着力减少长期的水安全隐患。“上截”,将三亚金鸡岭山体雨水截流至东岸湿地和三亚西河,使之不进入城市建设区;“中蓄”,利用东岸湿地、抱坡溪湿地、腊尾山塘、山水国际山塘等多个湿地山塘等水体调蓄;“下排”,对部分地势低,难以靠自流排出且竖向标高改造困难的区域点,用雨水泵站进行强排。

  两水共治,着力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三亚地表水资源丰富,但地下水资源相对缺乏。对此,该市双管齐下:一是对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通过“海绵化”建设,试点区每年收集到的雨水量除水面蒸发等损失水量之外,完全可以满足区域绿化和道路用水需要,雨水资源可使用量全年达200万立方米,年富余水量达46万立方米。二是对再生水进行资源化利用。三亚将荔枝沟水质净化厂处理达标的尾水作为中水水源,用于河流生态补水,同时在试点区等区域形成局部分质供水系统,使之回用为城市杂用水。目前,该市试点区中水回用率已达37%。

  循着“四个着力”路径前行,必须有科技引擎作支撑。三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通过引进和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研究成果,三亚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已形成体系。一方面,联合本地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科普基地,探索三亚“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另一方面,出台实施9个技术文件,使“海绵城市”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等方面有章可循,创建工作迈出“标准步伐”。

  目前处于调试阶段的三亚“海绵城市”监测平台,根据分层、分类、分区的在线监测与人工采样化验结合的综合监测方案,年内投入运行后,有关部门可在台风、强降雨期间掌握全市153个重要点位积水状况,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实现“1+N”智慧化管理。

  全市森林覆盖率已接近70%的三亚,环境综合治理属于“大绿化”题中应有之义。天泽(北京)湿地保护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华认为,三亚构建“山、河、海、城”立体生态保护网络,突出了湿地公园与“海绵城市”功能,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升值:优质生态城市“身价”倍增

  “海绵城市”建设是否会投入大、成效差?“海绵城市”只是解决单一的水问题吗?

  对于新生事物,人们总不乏好奇和担心。“小区‘海绵’化改造建生态停车位、重新改善管网等直接占用了种菜养鸡的空间,我一开始是持保留态度的。”三亚市吉阳区丰兴隆榆亚新村小区67岁的居民陈贻娥说,“改造后的小区解决了大雨积水的问题,还提升了小区景观效果,让我慢慢体会到‘海绵城市’的好处,真正理解了政府投资建设的用意。”

  百姓的幸福感不仅体现在告别了“逢雨必涝”的日子,陈贻娥家门口兴建的丰兴隆桥头公园也让市民们闲暇时多了新去处。“这个公园是一个系统工程,草地和地下管道对洪水起到了吸纳和疏导的作用,减轻了周边小区遭受洪水的压力。”海南省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王涛说。

  三亚市第一中学因为地势低,前些年时常成为内涝重灾区,但“海绵化”改造后经历了多轮台风、强降雨的检验,无被淹、被堵现象。“在大雨天气里,我们师生再也不用提着鞋子蹚水进出校门了!”该校总务主任罗亲东兴奋地说。

  包括丰兴隆榆亚新村小区、市第一中学在内,三亚对旧的建筑进行“海绵化”改造,而对全市范围所有新建项目,则在总规中使“海绵化”设计成为标配,逐步以试点区域为核心,创建全市域推广、全过程管控、全社会参与的格局。

  在建的三亚市第五小学项目,其可研报告里就有“海绵化”的设计。该项目开发部经理谢勇在建筑业领域干过多年。他说,“海绵化”设计与绿地、花园等结合,成本并不是很高,况且关涉民生,尤其已列入三亚城市建设总规,更应该好好落实。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在三亚各界逐步形成共识。目前,全市创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涉及的121个建设项目,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就占了近24%。

  众擎易举。三亚以创新增动力、以协调促发展、以绿色筑基底,努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在2018年中旬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上,三亚获评“美丽山水城市”。

  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底色板上,三亚以绿色发展“筑巢引凤”。

  昔日饱受“城市病”困扰的“海绵”试点区域,现在成为三亚新经济发展的新高地,迎宾路两侧凤凰海岸、月川、东岸、海螺四个单元,将逐步打造成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亚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启动区。今年一季度,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家准备进驻三亚,17家总部企业已注册落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双修+海绵’是三亚创建‘海绵城市’的突出特点和重要利好。”到三亚实地考察过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任希岩认为,打造“海绵家园”、擦亮“城市名片”的三亚,要进一步强化和落实顶层设计,创建“海绵城市”精品,高质量推动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