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上午,海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发布了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制度创新案例,并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案例进行解读。

  其中,全国首创设立“候鸟”人才工作站备受各方关注。

文昌市候鸟型人才工作站挂牌(图片来源于网络)文昌市候鸟型人才工作站挂牌(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候鸟式旅居养老渐成潮流,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南方省份成为“候鸟”老人栖居地。外来的“候鸟”中不乏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如何挖掘使用这一独特的人才智力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新课题。海南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每年来海南休闲度假的“候鸟”高达一百多万人。经全省一体化统筹,海南除了为“候鸟”提供医疗康养服务外,各市县、各有关单位设立全国首创的服务标准化“候鸟”人才工作站,在发挥“候鸟”人才作用方面,率先走出一条独具海南特色的路子。

  (一)主要做法

  一是实践探索。在省级政策支持下,海口、三亚、儋州、陵水等市县试点在“候鸟”人才集中地设立工作站,为“候鸟”人才和用人单位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按照“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创新建设“候鸟人才服务网”线上服务平台,提供“候鸟”人才就业办事指引、在线咨询、网上对接等服务;逐步拓展业务板块,提供工伤保险、社群互动等“候鸟”人才在琼工作生活的贴心服务。

  二是建章立制。在总结近年工作经验基础上,2019年初制定出台《海南省“候鸟”人才工作站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对“候鸟”人才工作站建设和管理作出规范。比如,明确“政府引导、单位建设、人才参与、市场运作”的建站原则;确立宣传“候鸟”人才政策、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各类服务活动、过好“候鸟”党员组织生活的基本职能;提供场所、人员、制度、经费以及服务项目等方面的设立条件,为“候鸟”人才工作站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全省一体化、标准化、网络化的“候鸟”人才服务品质夯实基石。

  三是示范引领。在各市县、各部门推荐的基础上,2019年首次评选出10家海南省“候鸟”人才工作站,并给予建站经费支持,在全省人才大会上进行授牌;同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每年对这些站点运行与发挥作用情况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奖励激励,通过重点打造“候鸟”人才工作站样板工程,激励带动全省各领域“候鸟”人才工作站建设。

  (二)实践效果

  一是建站数量迅速增加。各市县、各领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乡镇街道、物业小区、企业等载体,灵活建设40多个各类“候鸟”人才工作站点。这些站点在省级“候鸟”人才工作站示范引领下,逐渐走向规范化、标准化。

  二是联系人才日益增多。“候鸟”人才工作站通过宣传人才政策、促进供需对接、积极开展活动、精准服务保障,逐渐集聚大规模“候鸟”人才,并呈现出高层次人才多、集聚意愿强、服务热情高等特点。比如,陵水县富力“候鸟”人才工作站一个站点便挖掘联系1200多人,全省已联系掌握的“候鸟”院士就达154位。

  三是发挥作用不断凸显。在“候鸟”人才工作站联系对接下,“候鸟”人才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通过科技咨询、项目合作、文化下乡、人才培养等形式为海南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省级层面,教育领域已使用高层次“候鸟”人才达313人,医疗卫生领域达202人,科技领域达297人,文化社科领域达80人,这些人才已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人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