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符名林出生于潭门镇林桐村,祖祖辈辈都是闯南海的渔民。可在符名林的记忆里,22岁时的第一次出海,并没有那么豪情万丈。

  “我们搭乘同村的渔船,在前往南海的必经之地——西沙北礁下船,父亲、我和表弟三个人,在北礁只有几平方米大的灯塔脚下安顿下来,开始潭门人传统的浮潜捕捞。”符名林还记得,白天,他和父亲两人潜水作业,捕捞海珍品,十几岁的表弟则守在灯塔下晾晒海鲜。

  存储的淡水不多,刷牙只能用海水;为了省电,录音机每次只能听一点……就这样,符名林三人在北礁待了3个月,“那时候有闯海的劲头,现在回想起来,没有通信设备,如果当时出现意外,根本没有人知道。”

  曾在台风中捡回一条命的符名林,也见证了潭门镇的变化。通过近些年的城镇化建设,潭门,这个自古就以渔业闻名的滨海边陲,成为独具渔家特色的风情小镇。

  道路从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变成平坦畅通的柏油路,走在镇墟,触目所及,都是海的元素。船木色的路灯杆,就像一根根桅杆,在瞭望着大海;船舵、救生圈、船桨、铁锚、贝壳、龙虾、水鸟……街边小楼房的墙面上,挂着一个个富有渔家风味的物件;老旧的小木帆船、船舷栏杆、铁链、船篷……楼顶上总能发现这些小惊喜。街上车来车往,传统与现代竟是如此融洽。好一个渔家风情小镇!

  “上岸的渔民都面临转产的问题。潭门有不可多得的浅滩,有深厚的耕海文化,我便决心做旅游。”2017年,符名林和朋友一起,租下了石碗村的一栋两层小楼,改造成为具有渔家风情的民宿。旧珊瑚石的墙面、老船木桌椅、随时可以撒网捕鱼……独特的文化体验引来了不少游客。“这个月的几个周末,我们的房间全部订满了。”符名林说,虽然没有大景区可依靠,但潭门本身的文化旅游资源成为民宿最大的后盾。

  全域旅游,让这个千年渔港华丽转身,也让符名林这样的渔民闯出另一片天地。(记者 赵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