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勤在亚马逊雨林调研、采集。郑学勤供图郑学勤在亚马逊雨林调研、采集。郑学勤供图

  “远行”和“扎根”这两个词在郑学勤身上并不矛盾。

  第一次远行,是在1952年。

  那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防、经济建设所需橡胶基本依赖进口。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对我国实行战略物资禁运,国防和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橡胶紧缺。中央政府决定“创建属于自己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一个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毕业不久的农垦部科研人员来到海南,他即将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扭转新中国“贫胶”的处境。这个年轻的科研人员就是后来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百位科学家之一、新中国“最美奋斗者”郑学勤。

  来到海南儋县(今儋州市),郑学勤才体会到“垦荒”两个字的意义。那时候,如果有人在海南儋州的橡胶园里遇到一个支着铁锅煮水洗试管的人,或者一个爬上橡胶树的人,那他遇到的可能就是郑学勤。日后每每提起这段经历,他都会从橡胶园复杂的生态环境和简陋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这些做研究的片段,讲给听众。

  原始的条件下,郑学勤和其他科研人员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橡胶产量的问题。老胶园里种植的都是实生树,未经育种、选种,年平均亩产干胶只有25公斤。为了选育出高产的橡胶树,郑学勤和同事们挑着担子在密林中穿梭,搭木架子当实验台,支帐篷、住吊床,爬到树上给花授粉,仿佛是这片树林里土生土长的农人。

  上世纪80年代初,郑学勤和同事选育出的7个抗风、抗寒、高产的优良橡胶品种在海南扎根了,而郑学勤的远行又开始了。

  1980年,郑学勤和热作“两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同事曾到亚马逊雨林考察。1981年,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组建国际联合考察队,深入亚马逊河上游靠近秘鲁、玻利维亚边界一带,采集高产树芽条和种子作为新的种质资源。中国科学家郑学勤获得了加入国际联合考察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