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作主旨演讲。 记者王晓斌 摄

  中新网三亚8月26日电 (记者 王晓斌)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旅游业的“黑天鹅”,中国旅游业也一度被迫停下持续高速增长的步伐,直至暑期才艰难恢复。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26日在“2020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第19届中国旅行社沙龙会”上说,业界须借助复工、振兴的机遇,跳出“大众旅游初级阶段陷阱”,即“低频消费→低价格竞争→低品质供给→低游客满意度→更低频消费”。

  戴斌说,人们对于当代旅游业的认识是从团队旅游开始的,团队在很长时间内是游客出游的主流方式。在此影响下,一些旅游目的地出现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消费市场的二元分割;“人山人海吃红利,圏山圏水收门票”,旅游主要靠资源驱动发展。在需求散客化、个性化的当今,即便没有疫情,旅游行业已经呈现出“宏观报喜,微观报忧”的现象:旅游消费的繁荣和旅游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多数旅行服务商、旅游景区和旅游住宿业却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运营的状态。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早前发布的《2019年全国旅游市场基本情况》,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为60.06亿人次,人均旅游时间约为7.65天。“平均到每一天,再平均到每个省、每个市县,这个数据是很小。”戴斌说,面对全国3.8万家旅行社、2万家旅游景区、数十万家旅游住宿机构,国内旅游市场堪称“逼仄”。

  戴斌认为旅游消费正变得前所未有地复杂,居民休闲、商务旅行开始与观光旅游交融叠加而成全新的当代旅游市场。如果旅游业在疫后恢复振兴期,把握机遇全面介入居民生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将会驶入全新的蓝海。

  “当旅游成为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关注游客在异地的生活,也要关注本地人的休闲生活。”戴斌建议把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统一到共同消费市场,共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本地生活有品质和调性了,游客就愿意来分享”。

  已有业者嗅察到了当代旅游市场的转变。一些在线旅行服务商向线下渗透,向商务旅行和本地生活延伸;不少旅游企业进入地方土特产品展示和销售市场。“这意味着旅行服务混业经营的时代正在到来,旅游住宿、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等典型行业也开始从单一型态向复合型生活场景方向变迁。”戴斌说,对于具体的企业而言,这才是趋势性的战略危机。

  戴斌认为,疫情终会过去,而大众的旅游需求始终存在,所以旅游业终会振兴。但“不应当、也不会是简单地回到过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