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徐慧玲

  不见天日的雨污管网就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如何保障其“畅通无阻”?

  11月23日,在三亚市抱坡溪西片区排水管网提质增效工程项目(以下简称提质增效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操控电脑、有的疏导缆绳,还有的正操作中央控制工业管道内窥摄像机器人检测设备(以下简称机器人)。

  “别看这机器人不起眼,它可是我们对城市地下管网检测的‘得力助手’。”工人曹敏一边操作一边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机器人前端装有摄像头,可以清楚地检测管道的内部状况,为后续管道修复、清淤提供科学参考。

  “六水共治”,治污先行。“在城市污水治理方面,解决城市雨污管网问题十分重要。”三亚环投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城市雨污管网长期工作,加上其深埋于地下,久而久之会产生很多“亚健康”问题,甚至“生病”,定期为它们开展体检,找到“病症”,才能精准开出“良方”。

  机器人进入地下管道后是如何“大展身手”的?提质增效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只见一个带有360°旋转探头的机器人被缓缓放进窨井,地面上的电子屏幕传回机器人在黑漆漆的管道内拍摄到的清晰画面。随着曹敏的操控,机器人一会前进、一会后退,紧接着在一处疑似破损的地方停下来,灵活的“脑袋”全方位、多角度旋转,仔细拍下管道内每一个角落。

  机器人在移动的同时,也将管道内的水流量、水流速度等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面上的电脑里。管道内是否存在破损、变形、渗漏,或者被树根、碎石等障碍物堵住等情况,都逃不过机器人的“火眼金睛”。

  “获取资料后,我们通过对数据和画面进行分析和研判,就能全面掌握管网‘病情’。”施工单位、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提质增效工程项目负责人孔德宝说。

  相比起人力检测,机器人下井不仅避免了人工检测可能出现的无法精准判断管道病害、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机器人录制的视频还方便后期反复观看,对管道问题作出科学诊断。

  根据“体检”报告,三亚环投集团与施工单位便会对受损管道量身定制“手术方案”。

  “如果损坏程度较轻,进行非开挖管道内衬修复,既不影响道路交通,也大大缩短了工期。”海南日报记者跟随孔德宝来到一处地下管道修复现场,看到工人用细钢丝将涂满混合树脂的纤维布裹扎在修复气囊上后,将其牵引至机器人先前标定的修复点位,待完全固化后再拉回修复气囊,整个过程高效便捷。

  “及时修复‘病害’管网,才能最大程度减少道路积水、雨污水合流等对水体的污染。”三亚环投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为全面摸清城市中心城区管网的真实情况,三亚邀请了南宁市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专业人员实地排查排水管网工作,目前已完成中心城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街巷及其他地下市政排水管线排查1531公里,形成了中心城区管网排查“问题一张图”“治理一张图”和“运行一张图”。

  三亚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三亚力争明年5月前根本解决管网错接、漏接、混接以及雨季雨污混排入河等问题,并加快推动河西、河东、抱坡溪等片区的8个排水管网提质增效工程、三亚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等一批项目建设,做到系统治水、科学治水、可持续治水,全力推进“六水共治”攻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