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南频道5月13日电(张振汉 胡启灵)“猜猜我是谁”、“明天来我办公室”、“您中奖了”……骗子手段花样百出,市民需谨慎提防。海口警方梳理了近期海口发生的十种典型诈骗警情,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揭露其作案手段特点,提醒广大市民提高防范意识,防止上当受骗。

  种类一:“猜猜我是谁”电话诈骗

  典型案例:2015年3月某日,受害人王某接到一名女子电话,自称是其同学并让王某猜是谁,当王某问是“张某”吗?对方立即说是,并说自己已换手机号码。对方说自己来海口买东西钱不够,需要借5000元人民币,王某信以为真到银行转账给对方。13时许,王某又接到对方电话,称在海口出了车祸,对方要“张某”赔偿几万。“张某”让王某再转1万元给她,王某再次通过转账给“张某”汇款1万元,事后发现被骗。

  作案手法:诈骗嫌疑人获取受害人的电话号码和机主姓名后,拨打受害人电话,让其“猜猜我是谁”,根据受害人所述冒充熟人身份,并声称要来看望被害人。随后,编造其交通肇事、嫖娼被抓等理由向受害人借钱,很多受害人没有仔细核实就把钱打入骗子账号。

  防范建议:当接到自称“老朋友”口气“猜猜我是谁”的电话时,要保持高度警惕,注意核实对方身份,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种种理由而给其汇款。

  种类二:办理信用卡诈骗

  典型案例:2015年3月某日,受害人李某收到一条代办高额信用卡的短信,后李某与对方联系,对方发了个网站www.xy95559.com,让李某登陆该网站并填写申请表,李某按对方要求将自己姓名、身份证号、交行账号及密码等信息发给对方,同时在对方的指导下进行操作,事后发现交行卡内20万元现金被转走。

  作案手法:诈骗嫌疑人通过网络、通讯等方式发布可以办理高信用额度信用卡的信息,当被害人与其联系时,诈骗嫌疑人就利用钓鱼网站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信息及密码并以各种理由(如资料费、邮寄费、激活卡费等)要求被害人把钱财存入钓鱼网站上登记的银行账号内,随后诈骗嫌疑人利用网上转账将被骗者的钱财转走,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

  防范建议:广大市民办理信用卡应通过正规渠道进行办理,勿轻信他人所说的可以通过关系办理拥有高额度的信用卡,不要轻易把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填写在对方所提供的网站上,办理信用卡前最好去银行办理信用卡窗口进行咨询,了解办理信用卡的程序和条件。

  种类三:“明天来我办公室”电话诈骗

  典型案例:2015年4月某日,受害人朱某接到海南号段的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对方让朱某第二天到其办公室一趟,朱某问是否是某领导,对方说是,并让朱某到之前打电话,朱某信以为真。后朱某到单位楼下后拨打对方电话,对方称正陪一位领导,该领导需要一笔钱解决困难问其能否先帮忙凑钱。朱某因对方领导身份,便将2万元打入骗子账号。

  作案手法:诈骗嫌疑人获取受害人的电话号码和机主姓名后,拨打受害人电话并说“明天来我办公室一趟”,受害人误认为是某位领导。骗得受害人信任后,嫌疑人编造急需用钱的各种理由向被害人借钱骗取钱财。此种案件往往被骗金额较大,市民需谨慎核实对方身份。

  防范建议:接到“明天来我办公室”的电话时一定要鉴别电话的来源,要对“领导”的信息进行核对,另一方面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管对方冒充的是什么身份,最终的目的一定会落到钱上。所以,只要对方和你提钱,让你汇款,那很有可能是诈骗,要三思而后行谨防被骗。

  种类四:网络购物诈骗

  典型案例:2015年3月某日,受害人黄某登陆“某商城”网站购买一件衣服,后商家打电话过来说因故不能发货,需给黄某办理退款,黄某便加了对方的QQ号联系,对方发了一个网站过来,让黄某把个人姓名、身份证号、银行账号、账号密码及验证码输入对方指定的网页,先后3次盗刷黄某银行卡内现金11997元人民币。

  作案手法:诈骗嫌疑人在各知名网购平台上发布极具诱惑力的车、电脑、衣物等物品转让信息,利用受害人贪图便宜的心理,一旦受害人与其联系,即以“退款”、“缴纳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方式骗取钱财。

  防范建议:首先,广大市民要选择信用度高的网络卖家,另一方面不要贪图小便宜购买与市场价格差异过大的商品。与卖家完成订单后,若有自称是售后客服的人打来电话以支付失败等各种理由告知交易失败,要求再次网上操作的要提高警惕,该人很有可能是骗子。先弄清对方真实身份,若无法识别对方身份,宁愿退掉订单,千万不要跟从对方的提示进行操作。

  种类五:虚构中奖诈骗

  典型案例:2015年3月某日,受害人徐某手机收到一条“爸爸去哪儿”节目的中奖信息,即用手机登陆进入信息提示的网站,按提示要求输入个人基本信息。随后徐某接到一名自称是“律师”的男子电话,对方要求徐某汇奖品抵押费和个人所得税费用,徐某不肯,对方威胁如不汇款就向法院起诉违约,违约金额高达10万元。徐某心里害怕,最后分4次将29800元转给对方。

  作案手法:诈骗嫌疑人通过短信或网络向受害人发送各类虚构的中奖信息,称其获得巨额奖品,诱骗受害人联系领取奖金,再以手续费、保证金或支付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实施连环诈骗,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

  防范建议:广大群众请不要相信通过短信、网络、电话告知其中奖的信息,真的中奖了绝不会让中奖者“先交钱,后兑奖”。另外,各大公司的有奖酬宾活动或抽奖活动一般采取电视抽奖、现场抽奖或到公司现场兑奖等方式进行,所需的“个人所得税”等各种税费均已从奖金中直接扣除,所谓“手机抽奖”、“网络抽奖”等均为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