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上搭起婚纱摄影棚

  经过一系列筹备,罗娴最终选择了一处位于湖南长沙的建筑工地。40平米的摄影棚临时搭建在工地的项目部旁边,脚手架当梁作柱,外面覆盖彩条布遮光挡风,人在摄影棚内能清晰地听见外面搅拌车和塔吊的轰鸣声。

  之所以要选择在这里,罗娴解释,在农民工的工作地点,他们不会感到陌生,会减少一些拍照的紧张感。

  “摄影背景的颜色是纯色,就像他们纯粹的爱情,这也是对他们的尊重。” 罗娴解释着这看似简单中的刻意为之。同样,灯光的角度、位置精确到厘米级。

  这几天,摄影棚里不断迎来访者,除了60对报名拍照的夫妻,还有一些因为好奇来瞧瞧的工友。“摄影棚即便简陋也与尘土飞扬的工地形成鲜明反差,艺术创作把建筑工人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让他们有了真心交流、欣赏自己的机会。” 罗娴说。

  袁红贵、阳桂珍是参加此次拍摄的一对90后小夫妻。2012年领证的他们因为经济原因并未举行婚礼,没能让妻子穿上婚纱,也是袁红贵一直的遗憾。而在阳桂珍心里还有个疙瘩,因为自己患有小儿麻痹症,自幼双腿瘫痪,穿上婚纱拍一次美美的照片似乎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公主梦。

  11月,在得知这个免费拍摄婚纱照的机会后,夫妻二人积极报名,并开始憧憬。“我没化过妆,而且这一年胖了20斤,很担心自己穿婚纱不好看。拍照头一天晚上,我还问我老公。他让我放心,说应该会挺美的。” 阳桂珍说。

  镜头捕捉夫妻真情而非美颜

  与市场化的影楼操作不同,“农民工婚纱照”项目强调“走心”。在拍照之前,罗娴会先和拍摄对象坐下来聊工作、聊感情、聊过往的生活。在她看来,这不仅能让自己更了解拍摄对象,也能让夫妻二人能够有机会完成一次有仪式感的交心,后者才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在罗娴看来,农民工夫妻并非不懂得浪漫与感情,只是常年无休的工作状态让他们没有机会和场合表达爱意。

  此次参与拍照的夫妻年龄跨度从20多岁到60多岁,表达情感的方式会有很大不同。不过令罗娴没有想到的是,在“气氛刚好”的时候,刚毅的汉子刚说两句就会落下泪来,年长者也会有爱的宣言,夫妻彼此之间都能有积极的回应。“我没有想到他们能如此坦诚,那不是秀,就是一种很质朴的感情,直接又美好。” 罗娴说。

  她回忆起一对小夫妻谈论结婚时的场景,男方家在腊月初九发生意外爆炸事故,准备用于结婚的房子被烧毁。当所有人都觉得女方将推迟婚约时,腊月十二,婚礼却如期举行。罗娴问她为什么愿意嫁给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小子,妻子看了丈夫一眼,满脸幸福地答道,就是想嫁,没有什么为什么。

  罗娴说,在很多人们需要思前想后有所顾虑的问题面前,这些拍摄对象的答案却很简单——我愿意,就够了。“这个逻辑简单、淳朴,却是最真实、最有力的东西。”

  被珍视的这份淳朴同样将保留到婚纱照的拍摄和后期制作。“为了提炼夫妻本身的美感,我们尽量化淡妆,还会根据他们的特质去安排造型和镜头。在后期修图时,也不会对容貌进行任何更改或过度美化。” 罗娴说,每张照片的亮点在于人物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夫妻二人长得有多美。

  为了将拍摄对象的感情调动到最佳状态,罗娴还会在拍照过程中提起一些夫妻在聊天过程中提到的生活细节。“说到一些小事儿,他们会心一笑,捕捉这样的瞬间就是最美的。” 罗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