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一次大胆的逆向思维,开创了三亚旅游“淡季不淡”的新局面。
7年间,“清凉一夏·三亚度假”夏季旅游推介活动在质疑声中高扬反季节营销大旗,赢得了实实在在的市场。
7年后的今天,三亚旅游界不仅正视了淡旺季之分,而且借夏季旅游系列营销创造了暑期旅游“小旺季”。
本报记者 张谯星
一次大胆的理念创新
2007年之前,三亚旅游界最愁过夏季。“冬天太忙,夏天太闲”是旅游从业者普遍的工作状态。面对这种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浪费旅游资源的状态,旅游界积极求变。
为了扭转广大游客对三亚“酷暑”的误解,大力发展夏季旅游经济,2007年,三亚首次提出“清凉一夏·三亚度假”的逆向营销策略,并以南京、重庆、武汉、杭州等中国内地“四大火炉”城市为试点,启运三亚夏季旅游产品促销活动,打响了三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的夏季“逆营销”。
“清凉一夏·三亚度假”的口号刚刚提出时,质疑声不断,其中有些甚至来自三亚本地人。三亚旅游界认真统计了历年的夏季气温,发现三亚的夏天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35℃,三亚的夏季其实没有高温酷暑。
每到一处,三亚旅游界总耐心解释“清凉一夏”的含义。渐渐地,“清凉一夏·三亚度假”的品牌开始深入人心,各地游人逐渐接受不同于冬季旺季的三亚夏季旅游产品。
一次系统的旅游推介
7年间,三亚夏季旅游营销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从最初的形象营销到近三年的主题营销,从一开始的“卖形象”到现在的“卖产品”,三亚步步为营,系统推介夏季旅游。
在最初的两年,三亚主攻全国“火炉”城市。三亚打出“清凉”牌,与目的地城市的“酷暑”形成强烈反差。很多市民好奇地关注:热带三亚如何也清凉?三亚的“清凉一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在众人关注三亚、关注三亚夏季旅游的同时,三亚夏季旅游的知名度迅速提升,三亚“夏季不热”的理念逐渐被大家接受。这成为“眼球经济”的一次成功实践,被业界津津乐道,甚至成了大学旅游专业的经典案例。
接下来的2009年和2010年,三亚创新营销方式,将形象营销推向了新的高度。2009年,三亚旅游界携旅游形象大使陈楚生在成都、太原、西安掀起了一股三亚“星旋风”。三亚夏季旅游在“星旋风”中赚足了人气。而在2010年,三亚又打起了“文化牌”和“国际牌”。在沈阳,三亚风情街搭建在了刘老根大舞台前,三亚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东北游客了解到夏天去三亚缘何实惠又清凉;在鄂尔多斯,世姐机构主席莫莉夫人携新晋世界小姐来到大草原,诉说与三亚的缘分,得到了热烈反响。
从2011年开始,三亚更加注重夏季旅游营销的实际成效,每年选取一个主题,分别开展“会议奖励游”、“婚庆蜜月游”以及“夏季特惠游”的专题营销,赢得了市场的积极回应。
一次成功的逆向营销
从大胆的理念,到系统的实践,“清凉一夏·三亚度假”夏季旅游营销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经过多年市场观察和旅游推介,三亚旅游界从一开始不情愿承认旅游有淡旺季之分,到形成了一种共识:每年10月到来年3月是市场“旺季”,每年4月、5月、6月、9月是市场“淡季”,而每年7月和8月是暑期旅游小旺季。
“清凉一夏·三亚度假”让三亚开始区别对待淡季和旺季,采取不一样的营销策略,推出不同的产品,报出不一样的旅游产品价格,让旅游市场运营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
今年,三亚与万宁、五指山、保亭等市县组成联合推介团,在石家庄、银川、郑州等地继续推介夏季旅游。在最后一站郑州的旅游推介会上,三亚旅游委披露的一组数据耐人寻味:2008年,从郑州乘直飞航班到三亚度假的游客为7万人次左右。而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5万人次。其中,淡季游客量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旺季旅游量的增长幅度,这说明三亚夏季旅游营销成效明显,淡季市场已经成了新的增长点。
每年7月和8月,三亚高星级酒店入住率可飙升到80%以上,南山、天涯海角景区日游客接待量均在9000人次以上,周末甚至超过1万人次。这些数据已经与冬季旺季持平,暑期已经成了三亚旅游名副其实的小旺季。
正如旅游业内人士所说,“淡季或旺季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为因素。”三亚旅游界逆向销策略赢得市场回报已经表明,“反季节旅游”大有可为,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