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海口的骑楼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海口骑楼之末代格格》

海南首部骑楼文化微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由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海口南洋骑楼老街研究会投资,海口创享天成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拍摄。
    末代格格:爱新觉罗·恒容,后改名赵秀英。她曾是清末皇宫的格格,她曾是国民政府“国会议员”的妻子,她的婚姻由宋庆龄促成。她见证了一代伟人孙中山逝世的全过程。命运的大起大落,让她在海南度过了半个多世纪鲜为人知的平民生活……
    这位传奇女子留在邻里印象中是位贤惠的文昌媳妇,是海口老城小巷中和蔼的“北京婆”。【继续阅读】

海口骑楼老街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骑楼外表乍看斑驳古朴,仔细欣赏时发现那些建筑上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精美雕花。

骑楼老街 ——建筑风格

骑楼在创新的基础上,又不失海南民房实用的特点,内部楼层是传统的木板结构;骑楼的功能结构是前店后居式、或者是楼下店铺楼上住人式,一直沿用至今。海口骑楼街区的发展是源于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   【继续阅读】

骑楼老街 ——建筑文化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是源远流长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既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又可成为商家招揽顾客的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继续阅读】

骑楼老街——历史沧桑

海口的骑楼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继续阅读】

骑楼老街——形成发展

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城区面积由原来所城内的不到1平方公里扩大了许多。“商贾络绎、烟火稠密“,城市马路的形成、沿海贸易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使这一带成为海口的闹市区。 如今,沿着五条街漫步踱溜,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这些地方白色骑楼建筑虽然十分欧化,可墙面上细致雕刻全都是中国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形成一座骑楼就是一副风景画,一条街就是一个文化景区。 【继续阅读】

老街文化
    夜晚的小巷大幕拉开,一群围坐在一起回忆童年的电影;天后宫的文化传承一直延续到今;老年人交谈聊天,消磨寂寞时光所用,茶室内人声鼎沸,俗称“老爸茶”等等。

改造与保护同进行 海口骑楼繁荣能否重现

沿着老街漫步踱溜,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南洋风格的柱廊式骑楼勾起不少老海口人的久远的“南洋回忆”,一栋骑楼就是一幅风景画,一条老街就是一道文化风景。时光流逝,海口骑楼老街的保护与开发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骑楼老街杂乱无序的经营业态,却让人们对老街的未来略感迷茫———新一轮的保护性开发,能否让海口骑楼老街重现当年独具特色的商贸繁荣景象?

  • 得胜沙路

    ■旧时的得胜沙路是洋行、茶楼、旅馆、货栈、戏院的聚集地。在那个年代,相当之繁华。街上还有间冼太夫人纪念馆(俗称“冼夫人庙”),为纪念在南北朝时期对治理海南有卓越贡献、为安定团结统一开创大好局面的冼夫人而建。现在得胜沙逐渐形成了海南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详细>

  • 新华南路

    ■ 传统的裁缝店、各类平民服装鞋店、茶楼、小食店,一家家生意兴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解放电影院”,仍以毛笔楷体写宣传板招揽顾客。<详细>

  • 中山路

    ■ 中山路是五金灯饰一条街,骑楼与鳞次栉比的霓虹广告辉映,现在主要为温州人的商业街。<详细>

  • 博爱路

    ■ 街边小店销售家电、小商品、服装、鲜花、礼品等,生活气息浓郁。贯穿博爱路的是东、西门市场。东门为海鲜干货市场,西门则是古玩一条街,大大小小古玩摊档沿街而摆。<详细>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