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目真好,对我们脱贫致富有帮助,看了还想再看。”“麦书记居然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觉得我离脱贫不远了。”11月18日晚,与以往晚上九点就黑灯瞎火不一般的是,今夜的椰林坡留村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扶贫干部、贫困户齐聚在村委会会议室内,围在县委麦正华书记身边,观看脱贫致富电视节目后,聊政策、谈扶贫、话家常,展开热烈讨论。当晚的电视夜校培训结束后,大家都舍不得离开,纷纷表示,电视夜校让村里的“夜”生活丰富起来,更让致富思想活跃起来。

这一幕不仅是发生在坡留村,陵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隆挺、县长杨文平、政协主席李善忠等县四套班子领导,县扶贫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帮扶责任人、驻村第一书记及乡镇干部也分赴各全县98个村庄,组织贫困户一起观看脱贫致富电视夜校首播。并为村委会教学班授牌,召开座谈会。全县的贫困户、扶贫干部都兴致勃勃的讨论着,共同思考陵水未来的脱贫致富之路。

根据全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工作安排,我县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利用夜校宣传扶贫政策、种养技术、产销信息、就业需求等,增强群众发展自信和自身“造血”功能,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夜校在11月18日20:00进行首播,省委李军副书记上第一堂课。之后每周一、周五晚上20:00在海南综合频道定时播出。为进一步推进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发挥作用,有效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陵水县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软硬”兼施,协调配合,落细落小落实推进脱贫致富电视夜校。
硬件:多方努力配合 确保“村村通”
开展脱贫致富电视夜校,首先面临的是硬件设施问题。我县许多贫困村地处偏远,收不到县电视台的发射信号,而拉有线电视成本太高,村民们都不乐意;有些村的电视已经老化;有些村的远程教育机顶盒出现故障,短时间内解决不了,而首播又迫在眉睫。全县98个有贫困户的村中就有一半以上存在这些问题。

为了解决硬件问题,全县脱贫致富电视夜校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副书记张纳军、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振斌,副县长符史锦等县领导分片包区,深入全县11个乡镇,抽查检查各村落实电视夜校的电视、有线信号等情况,并3次召开推进会,责令各单位、各部门务必在首播前保障硬件到位。各乡镇负责摸清各村收看频道情况和存在问题,县委组织部、县文体局、县工信局、县有线电视公司、县电视台等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及时对出现问题的电视、有线信号等及时进行抢修维护,尽全力保障硬件设备运转正常。11月15日至18日,全县共派出抢修小组200余人次,对45个不能收看电视夜校频道的村进行维护,确保扶贫夜校“村村通”。
软件:加强培训管理 确保“人人会”
硬件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软件”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扶贫夜校的考核依靠的是“钉钉”系统,而“钉钉”系统应用靠的是镇、村两级管理员。根据省里规定,乡镇设镇级管理员2名,各村设村级管理员2名,分别是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书记,主要负责电视夜校的组织、签到和日志录入。其中,不少人都是年龄较大、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比较陌生的。

为了保证扶贫干部熟悉掌握“钉钉”软件,县委组织部举办全县“钉钉”软件应用管理培训班,对镇、村两级管理员进行培训。镇级管理员又负责对村级管理员的具体指导。先后5次组织全县11个乡镇进行大规模的“钉钉”系统操作演练,通过模拟签到和日志录入,进一步提升管理员应用软件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保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签到率100%。在全省的模拟演练中,我县签到率始终名列前茅。
实效:领导干部带头 确保“户户学”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要实现作用,必须要贫困户自觉配合。为了正确引导贫困户,我县29名县级领导干部在首播当天下到各帮扶乡镇的村级电视夜校教学班,为村级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教学班授牌,与贫困户一同观看电视夜校,一同开展座谈学习,拉家常、话扶贫,引导贫困户加强思考,增强其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
夜校开播前,全县100余家帮扶单位及帮扶责任人,明确职责分工,主动配合做好夜校教育、日常管理、夜校教学等工作,提供旅游、教育、医疗、就业等扶贫方面的政策信息,并发挥督导员职责,与乡镇党委、驻村第一书记、乡镇扶贫干部等一道进村入户,将电视夜校的实际意义和开播时间及时宣传到各村各贫困户,组织贫困户观看节目和讨论学习,确保一户不落,提高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的知晓率和收视率,推动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工作实效。
同时,建立电视夜校实施考评和奖惩制度,县委组织部对乡镇、乡镇对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等,做好各级考评,考评成绩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内容;村“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抓好对贫困户收看电视情况的组织及考评工作,确保责任压实、任务压实;采取奖罚结合的方式,对积极听课的贫困户实施扶贫物质奖励,提高贫困户参加夜校的听课率。
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的首播结束了,这一晚,陵水每个贫困户村民雄心壮志,怀揣着脱贫致富的梦想沉沉睡去。然而,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是一项长期工程,今后的工作还需要全县上下一齐努力,将电视夜校办好、办实、办出成效,形成长效机制,持续惠民利民,实现脱贫攻坚。(通讯员:张婵 陈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