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大多企业专利为零
海南全省八九成企业专利申请为0,转化率更是微乎其微
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企业的市场、资金优势,相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政府扶持优势,中小微企业的专利产业化之路更加崎岖。海南红杉科创公司的两次截然不同的专利产业化摸索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一个全国首创、被众多专家普遍看好发展前景的专利产品,在推广过程中却举步维艰,原因就在于市场调查不够细致,导致上千万元的推广费用打了水漂。这是红杉科创总经理王忠的惨痛教训。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北方力推供热系统的分户计量。王忠嗅到了市场商机,他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决心研发出一种内墙节能保暖涂料。经过与多家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合作,两年多的反复试验才最终研发出太阳树内墙节能保暖涂料,并申请了15项发明专利。
2013年,当他踌躇满志地到北方进行推广时却举步维艰。原来,分户计量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当地市民依然吃着集中供暖、统一计量的“大锅饭”,而内墙节能保暖涂料的市场优势只能在分户计量时体现出来。这成为“太阳树”败走麦城的关键性因素。
“太阳树是个‘早产儿’。”王忠苦笑着说。痛定思痛的他,决心还是首先立足于海南本地搞研发。
他发现,由于地处热带、气候潮湿,墙壁渗漏现象在海南省非常普遍,到处都能看到外墙维修的“绷带楼”和“补丁楼”。于是他带领科研团队再次研发出潮盾防潮树脂涂料,并申请6项发明专利。
记者在海府路艺苑大厦一间办公室看到,因外墙瓷砖脱落造成2个房间的墙面严重渗漏多年,在采用潮盾涂料从室内进行墙体抗渗维修后,仅3天就解决了这个长期困扰住户的难题。即便今年遭遇两次大台风,也未再犯“老毛病”。由于与市场衔接较好,这个今年六七月才定型的产品,如今已销售了几百万元。
在海南,王忠算是中小微企业专利产业化的探路者,海南省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连自己的专利都没有,转化率微乎其微。
今年6月,省市知识产权局、海口国家高新区联合开展了企业专利“消零”试点工作,以求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因为据了解,海南省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海南全省有八九成的企业专利申请为零。
如果把专利比作待字闺中的美人,没有好的媒婆,没有好的嫁妆,那她也同样愁嫁。
在专利产业化的世界里,专利“美人”的“媒婆”,是专利转让体系,可惜这种体系还远未成型。
专利“美人”的“嫁妆”,是专利转化所需的资金,但众多专利所有人,从企业到个人,都捉襟见肘。
解决专利产业化的大难题,最终还是需要政府出手,培训好“媒婆”,提供好“嫁妆”,才能把这些含苞待放的“美人”们风风光光地嫁出去。
想嫁“豪门”没有“红娘”牵线
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十分有限,专利交易中介机构尚为空白
海口灵山镇走出来的大学生吴多辉,在江苏大学至今还名气不减,是众学弟学妹口中的“发明大王”。大学四年他申请了磁性防滑卫生勺、双面透明胶带等39项专利,其中29项已获授权。然而,在专利转化的过程中他却遇到多重困难,迄今未能有真正的专利转化实现。
“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十分有限,这是我最深的体会。”吴多辉无奈地说,“希望有个好的专利转让体系,能够让专利转化路更好走一些。”
“海南省技术转移环节相关机制有待完善。”毕普云认为,这首先是海南省的技术转移动力机制缺乏。当前,海南省技术转移中介组织对行政单位依附性强,不具备运作和经营的能力,难满足市场和创新主体的需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基本没有设立技术转移中介组织,科技成果难以“出口”。同时,中介服务市场秩序紊乱。实行公司化和企业化运作的中介组织数量少,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处于既没有政府的规范监管,也没有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的无序发展状态,难以为技术转移提供规范的服务。
“海南省专利转化的大环境还不够成熟。”海南省最大的专利事务代理机构翔翔专利事务所所长莫臻认为,专利交易中介机构的空白,让个人专利转化比较困难。“虽然现在有每年一度的专利周展示会,但要推动整个专利交易发展,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中介机构介入。但目前海南还没有一家真正专业的专利交易中介机构。”
莫臻认为,目前国内专利转化市场不完善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专利转化市场十分成熟。“专业的经纪人和经纪公司提供成套的技术评估、推广和法律咨询服务,而发明人只需要一门心思搞研究。”
所谓专利转化体系,就是在知识产权和市场之间架设一个桥梁。在日本推进专利转化有两个渠道:一是利用强大的数据库,知识产权部门有专利信息中心,可以检索到世界各国专利,并进一步挖掘这些专利分布的行业区域和相关企业;二是利用庞大的“专利工程师”队伍,他们的工作就是推销专利,发掘企业的问题,并把专利转化与地区规划、产业发展相结合。
莫臻认为,政府应当大力支持中介机构并使其市场化,通过委托代理技术转让等方面的服务实现盈利。
缺乏中试资金临门就差一脚
想让企业看上,必须做出样品,但一般企业个人拿不出或不愿出这笔钱
海口有位史振芝老人,矢志研究,获得了高质量的发明专利。他的专利技术“汽车避碰仪”获得了香港和德国等的国际博览会金奖。
这种发明主要应用在高速公路行车上,它由一台具有多种显示功能的激光测距仪、两组电控装置等配件构成,能够在高速路上测出前后两车的距离,并根据柏油路、水泥路、砾石路等不同路况和实际车速,提示司机应该保持多少米安全距离,随即判断前车是否有刹车动作,让司机提前做出反应,避免追尾。
然而,该成果自2009年获得专利授权后,至今依然“待字闺中”。“上海的一家汽车厂商曾和我接洽,希望我能提供一个样品,但做一台至少要花6000元。”史振芝说,没有资助他很难完成样品的生产。
钟川认为,让实验室里小规模的技术成果形成产业,是一个极具风险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要想让专利成果真正走向应用,实现科研与产业的对接,还需要“孵化”。在这一过程中,中试资金的投入至关重要。目前,这一资金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省专利转化实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试环节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也是风险成本相对较高的环节,往往出现政府投入不足、企业不愿掏钱的情况。”毕普云表示,在我省众多的科技专项中,用于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只有一个成果推广专项,2011年预算400万元,没有条件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致使许多在前期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成果,因为没有充足的中试资金和中试条件,孵化程度不够,中途夭折。
“贷款时,专利能不能质押?”“专利质押有什么手续?”记者采访到的很多专利发明人表达出了很强烈的资金需求,他们都因为缺乏资金无法使专利产业化而感到苦恼。
海南皇隆制药公司曾经试图尝试以专利质押融资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但最终功亏一篑。今年三四月份,在一次海南省领导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的调研活动上,他们提出希望将手中的专利向银行进行质押,从而获得贷款。对此,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表达了兴趣。然而,当进入到真正的谈判时,他们却尴尬地发现,由于找不到专业的、权威的专利权评估机构,中行无法对皇隆的专利价值进行评估,因此无法给他们提供贷款。
“我们有10多个发明专利,一直以来都在寻求专利质押融资,可惜现在无法做成。”海南皇隆制药公司副总经理何晶说,如果专利不能通过正确评估和抵押获得贷款来体现价值,会打击企业研发专利的积极性。
扶持专利发明政府要当好“保姆”
当“保姆”也要讲技巧,在研发环节就要面向市场,向“钱”看齐
香草兰茶、香草兰香水、香草兰巧克力、香草兰酒……这都是热农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在政府支持下,不断进行专利开发的成果。该所已研发出香草兰、咖啡、胡椒等特色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系列产品39类86种,获发明专利24项,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90%以上。
香饮所副所长谭乐和说:“现在所里的技术转让收入每年都有几百万元。近5年,累计实现技术性收入1.6亿多元,形成了科研、开发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
近年来,海南省大力扶持专利技术转让。以海南省技术交易中心为例,仅2013年该中心就举办了专利技术推广展示交易活动7场,推介920项专利技术和产品,促成12项专利技术及产品交易签约,签约金额3000多万元,同比增长507%。
“专利产业化离不开政府扶持。”毕普云认为,政府还要从多方面着手,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最重要的是,强化研发环节的产业化导向,财政研发投入尽可能以企业为主,主要面向市场。建立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导向的职称评定制度。修订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把对于转化科技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投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个人纳入科技成果奖励范围。”
“中试环节没有钱是不行的,这方面也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毕普云说,具体操作上,可设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通过政府提供信用担保、与银行风险共担的方式,为企业中试期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加快产权交易平台和中介机构的建设。
“光让政府出钱也是不现实的,当务之急是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金,以政策性担保为示范,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毕普云认为,也可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运用保险机制支持降低创新创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