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是一粒种子,它蕴藏财富,但本身并不是直接的财富,只有种下去收获后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海南省,海口的专利申请与授权三分天下有其二,去年海口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有两位数的增长率,且这种较高增长势头已持续多年,但转化率却不到15%。全省的专利转化率更低,一纸纸“专利证书”沦为“废纸”。
但是专利一旦成功转化,爆发的经济社会效益也是惊人的。2010年以来,海南省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交易额累计达2.18多亿元。
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如何让专利下金蛋,政府必须发挥更大作用。
在专利产业化领域里,苦乐不均,马太效应明显。
高新技术企业原本就技术强悍,与市场接轨优势明显,因此在专利产业化上持续高歌猛进。
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实力不可小觑,可惜深埋象牙塔,与市场脱节,产业化是个大难题。
中小微企业与高校正相反,与市场亲密接触,但奈何科技实力不佳,因此在专利产业化上成了无源之水。
最难的是个人发明家,技术、市场两不靠,专利和产业化之路,漫长而艰难。
高新技术企业独领风骚专利生金
去年海口市高新区200多项专利实现产业化,产品销售额近40亿元海南省127家高新企业83.8%专利产业化,去年工业产值约310亿元
2012年,海南椰国食品公司的“两步发酵法生产可食用纤维素”专利获得第十四届中国专利金奖”。这是海南省时隔10余年之后,再次有专利获此殊荣。
“我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专利产业化推动发展的最好诠释。”公司创始人钟春燕说。1993年,年仅24岁的她在去文昌提供技术服务时发现,每天倒掉的大量椰子水成为当地人的难题。
她决心突破这个难题,经过反复试验,她摸索出了“将椰子水发酵制作食用纤维的方法”的发明,并于1996年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为了实现专利产业化,在找不到企业投资的情况下,她毅然辞去公职创办椰国公司。经过18年的打拼,这个专利衍生出了一个全新的年产值达15亿元的椰纤果产业。尝到专利甜头的该公司不断技术创新,目前已拥有150余项专利。
在该公司所在的海口国家高新区,同样有着专利产业化的喜人表现。据海口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朱东海介绍,去年该区高新技术企业授权专利210件,在企业现有的发明专利中有200多项实现产业化,专利产品销售额近40亿元。
海南省为推动专利产业发展可谓不遗余力。海南省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处处长钟川表示,2010年以来,海南省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交易额累计2.18多亿元。例如,海南立昇净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拥有“亲水性聚氯乙烯合金中空纤维过滤膜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等20项专利权及美国、日本等国外专利权,专利转化率100%。
“截至去年底,全省127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有83.8%的专利实现了产业化。”钟川高兴地说,仅去年就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10亿元,同比增长约15.5%。通过专利技术转化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海南全省人员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的管理意识,解决了企业和专利权人资金不足困境,推动海南省专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然而,在高新技术企业一枝独秀的背后,却是中小微企业的艰辛追赶;同时,作为专利申请另两支重要力量的个人与高校科研机构,也在努力让大量沉睡的专利苏醒过来。
个人和高校专利大多“睡大觉”
去年海南省个人专利授权398项,占比29.9%,转化率不到10%
高校与科研机构专利授权占比1/3,本地转化率不超5%
人生七十古来稀,原海南新华印刷厂退休干部梁振棋却没有像大多数7旬老人一样含饴弄孙,他把自己退休后的时光全部花在发明创造上。早在1996年他就发明了旋压式牙膏壳,牙膏可根据用量多少而定,如果挤出多了可收回,不会造成浪费。如今,他已拥有10多项发明,但这些发明至今无法转化成产品。
梁振棋的遭遇不是个案。个人是海南省专利申请与授权的大户,约占1/3。钟川介绍说,2013年海南省个人专利申请887项,占总数的37.6%;个人专利授权398项,占总数的29.9%。但迄今海南省个人专利实现成果转化的不到10%。
在他看来,个人专利转化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大多数的个人发明来自于日常生活,多为手工制造,并且缺少相应的技术条件和实验论证过程,相对于专业的科研机构,这些个人发明的技术含量较低。因此,个人发明想要成功转化,首先就是要注重实用性。”
与个人专利相比,同样占海南全省专利申请与授权1/3左右比例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专利转化的情况要好一些,但整体转化率也非常低,特别是本地转化率不足5%。
2013年12月12日,在海南省首届农业科技成果推介转让拍卖会上,海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的“野韭菜组培快繁”技术被海南立平食品营养有限公司以6万元的竞拍价成功拍下。该公司董事长郑立平欣喜地说,拥有这项技术之后,野韭菜种苗培育速度将会成百倍地增长,以野韭菜亩产3000斤,“以每斤市场价5元来算,我们将在1年的合作期内迅速收回成本。”
虽然不乏专利成果走出“象牙塔”转化为产品的实例,但海南省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整体转化率依然不高。科研人员研发了专利技术,却难以转化成生产力,专利只能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这不是个别现象,如今已成为包括我省在内的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共同困惑。
然而,高校与科研机构却获得了远高于企业与个人的科技投入。据海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毕普云介绍,2012年海南省政府的科技投入中,投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经费比重占到了96.05%,居全国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