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南气象工作者而言,强台风固然可怕,“土台风”也非常可怕,因为它们防不胜防。

  冯文介绍,海南气象界,习惯把在南海生成的,生命短暂的热带气旋叫“土台风”。海南土台风生成速度快,中心距离本岛近,路径摆动剧烈,常于近海加强等特点,给预报和防台工作增加了巨大的困难。南海土台风生成速度快,移动路径难以预测,防御准备时间短,容易造成较大损失,“这就是小台风也不能掉以轻心的原因。”冯文说,今年10月4日擦海南岛100公里而过的强台风“彩虹”属于秋季台风。据统计,虽然夏季生成的台风个数胜过秋季,但秋台风中更容易出现超强台风。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海温等原因,与夏台风相比,秋台风登陆地点以华南居多,最爱登陆广东和海南。如2013年秋天,副热带高压十分强势,南半球冷空气较往年更加活跃,台风“天兔”、“蝴蝶”、“菲特”、“百合”相继来袭。

  强台风

  7314号超强台风1973年9月12日上午生成于南海东部,14日早晨4时在琼海博鳌登陆,登陆时最大风速60米/秒,瞬时极大风速超过70米/秒,已超过测风仪器所能测及的范围。又恰逢天文大潮出现,其强度和损失为百年之最。

  0518号超强台风“达维”2005年9月26日凌晨在万宁山根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风速45米/秒。先是往西北偏西移动,之后持续26小时南掉,再转向正西方向登陆海南岛。移动速度始终保持在10公里左右,登陆前在南海缓行了4天多,登陆后在海南陆地滞留了13个小时。海南大部分地区8级以上大风持续长达20小时以上,伴随大暴雨,27日龙卷风突袭临高。

  土台风

  8616号“韦恩”共历时21天,期间两出三进南海,四次登陆,四次回旋打转,五次路径改向,多次加强减弱。其路径之怪异,历时之久,登陆次数之多,强度变化之大,历史罕见。

  0801号“浣熊”2008年4月15日上午在南海南部海面生成,成为1949年以来影响和登陆我省最早的热带气旋,从15日14时的热带风暴(8级)到16日14时发展加强到台风(12级)仅用一天时间。

  走出误区

  台风前风和日丽勿放松

  10月4日,当“彩虹”的回波带来雨水开始倾注海口时,街上鲜有车辆和行人。唯园林、环卫、交通等工作者坚守在岗位上,十分醒目。旅游行业舍弃了赚钱机会,部分人放弃了假日,市民和游客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通信和传播渠道,获得最新台风信息。由于正逢国庆假期,台风的预警和预防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但是关于“观风”、“追风”的经验仍值得继续总结。

  A.防台经济损失怎么算?

  一位景区负责人抱怨,10月3日因为防御台风,各景区关门不许营业,但一滴雨也没下,风和日丽,客人到了门口不许进园,损失惨重。究竟防御台风的损失大,还是被台风袭击的损失大?对此,冯文提了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作为回答。他说,假设一个台风登陆可能造成的损失是1个亿,防御成本是1000万,那么即使预报登陆的准确率仅仅大于10%,从成本上讲,提前进行防御也是必要的。“大多数台风造成的实际损失高达数十亿。仅以‘彩虹’而言,据三防办统计,造成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1.4687亿元。2014年的‘威马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更是高达119.5亿元。台风防御成本事实上连实际损失的零头都达不到,有时候十次甚至百次防御的成本,都抵不上一次的损失,更何况现阶段我国和我省的台风登陆预报准确率已较为精准可信,所以根据天气预报做出合理防御是科学的,更是必不可少的”。

  B.台风前风和日丽可放松?

  10月3日风和日丽,记者调查发现,到半夜里,仍有市民在街边吃烧烤,扬言“还没有刮风,急什么!”

  对此,郑艳举例,无论7314号台风、去年“威马逊”到来前,由于气压下沉,都给人以风和日丽的印象。而这种假象,往往是台风到来的前兆。此次“彩虹”靠近海南时,一位家住文昌的女子给省气象台热线前后拨打了四五个电话,对“彩虹”的路径预报显得又紧张又怀疑。郑艳认为,这说明一方面市民的防御意识在提高,另一方面对台风的知识还了解甚少。

  C.微信资讯传播真假难辨

  10月4日中午开始,一条“海口许多街道被淹”“海水倒灌”的微信开始广泛传播,造成了群众恐慌。很快,各媒体纷纷辟谣。

  “这条信息显然是根据2天前的风暴潮预报改编的,并没有去现场核实。”海南省海洋预报台高工王青颜说,2天前的预报是根据当时预报的台风路径分析得来,当台风路径发生改变,风暴潮潮位也会改变,但假信息已经造成了恐慌。

  由于2010年开始,国家要求台风预报从3天提前至5天,最初的预报往往不可能准确,而临近的预报才更加精准。但网上信息乱飞,真假难辨。专家们提出,海南可以率先出台规定,规范台风短信、微信等发布格式,如要求标题后紧跟时间、发布媒体、信息来源等。

  D.人人都是台风观测参与者

  此次“彩虹”登陆广州后,许多台风、龙卷风吹倒房屋树木的视频和图片在网上流传,让更多人知晓了“彩虹”的可怕。

  “比气象站点分布更广,比记者蹲点更鲜活。”冯文认为,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人们及时获得资讯的同时,也真实和快速地反映了台风实况,这为台风的研究总结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与苹果手机可以定位上传雾霾指数信息一样,接下来,人人“追风”不仅增长了科普知识,也使普通老百姓成为台风观测和预报的参与者。假以时日,利用移动基站、智能手机,气象自动观测的数据分布会越来越细、越密,对天气过程的还原会更加接近本相,这对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将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 (本报海口10月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