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表折取丹桂、忠孝节义之辈

  对一方民众而言,牌坊成了他们世代引以为荣,启迪子孙的丰碑。

  说起牌坊数量之多的村落,文化名村攀丹村位列其中。该村因明代进士唐胄世家累朝衣冠蝉联,名人辈出立了不少牌坊,清末民初海南学者王国宪称:“此赫赫古宦书香家族为海南内外所罕见。”

  攀丹村胜景之一就是府城东门外青云桥(亦称东门桥)至攀丹村头的明代石牌坊表群,桥头高处耸立着唐胄书写阴刻的“青云桥路坊”,桥尾不远处是一片空阔地,竖立着名曰“青云”“进士”“会魁”“省魁”“联桂”“联壁”“天衢”等近10座牌坊,府城内还有为唐胄立的溟甸群英坊和都宪坊,均为官府和当地百姓为旌表和纪念唐氏进士、举人和名士而建。

  古时攀丹村曾是琼山南渡江东岸各都图和文昌等县商民进入府城的必经之路,平时车马行人游客来来往往,热闹非凡,形成几百年兴旺不衰的景象。

  原名下田村的府城镇金花村,是明代“海南双璧”丘濬和海瑞的故里。金花村单就为丘濬立了7座牌坊,有少师坊、少傅坊、少宗伯坊、大司成坊、学士坊、廷魁坊、解元坊。历史上,丘濬、海瑞两大家族都十分重视教育,人才辈出,牌坊竖立不少。为海瑞立的忠介坊,为海宽立的梯云坊等都为金花村增光添彩。

  牌坊中,贞节坊占有较大分量,有贞节、节孝、节烈、节行、贞寿和孝友等几类,大多是为了褒扬妇女而树碑立传的。《府城春秋》作者黄培平在书中写道,贞节牌坊绝大多数散布在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妇女处在社会最底层,操劳一生为封建礼教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明化成三年(1467年),在府城下田村有一贞节坊,是为丘濬的母亲李氏而立,她在丈夫死后矢志不渝,独自一人把丘濬抚育成人。如今该牌坊已经荒废了,但李氏“贞节显白,自少壮至老如一日,尤为乡里所叹服”的故事和精神至今流传。

  不敌风雨裹挟而今牌坊渐少

  “经年累月受自然灾害侵袭和人为毁坏,府城的古牌坊大量减少。”黄培平说,现存于府城老街巷内的牌坊多为残柱,非常可惜。

  古牌坊大多用本地的玄武岩雕筑而成,因为海南多台风暴雨,建造者为了防止牌坊倒塌,都会把牌坊建得粗大而笨重。从坊顶到基础,雕刻着龙、鱼、祥云、翠竹、莲花等各种吉祥图案。牌坊横匾中间是坊名,右侧是立坊人的姓名、官衔和时间,左侧便是被立坊人的姓名,中间的立柱一般刻着对联。

  在1982至2002年间,府城有4座石牌坊被政府修复,一座是位于水头村丘濬墓前的“理学名臣”坊,一座是滨濂村海瑞墓前的“粤东正气”坊。位于文庄路旁关帝巷口的“琼台福地”坊在1984年底因文庄路再次扩建而被拆除,到了1998年,又依照明代的风格对其进行了复建。位于红城湖路和朱云路交叉口的海瑞故居前竖立着“南海青天”坊,是2002年重修海瑞故居时修复的牌坊,它的建筑模式和风格与“琼台福地”坊大致相同,做工精美,造型雍雅,实为古城一景。

  为了缅怀丘濬、海瑞,在府城大路街东竖着“金花村”坊,黄培平说,这是丘濬故里的乡亲们筹资建造的。建于1992年的牌坊如今也已成为金花村门的标志。

  纵观府城古牌坊的变迁,尽管风雨与斧锤摧毁了它们的身躯,但斑驳的印迹和呼唤生存的声音依然坚挺,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人们的情感,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这份历经风雨沧桑而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值得后人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续写历史文化名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