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寨港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海口日报记者石中华摄东寨港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海口日报记者石中华摄
鸟瞰新旧沟湿地小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海口日报记者石中华摄鸟瞰新旧沟湿地小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海口日报记者石中华摄

  近年来,海口进一步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发展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全市的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湿地保护率达到55.53%。根据《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海口将全面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环境质量,建设50余个湿地公园和小区,朝着“湿地城市”的目标迈进。

  海口日报记者祝勇

  立法护湿,构建保护制度网格

  海口国土面积2289.09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就有290.93平方公里。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表明,海口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4种类型,其中最为丰富和多样的是近海与海岸湿地。但与国内其他地方一样,海口也出现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功能持续退化。

  近年来,海口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当前海口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2016年12月,委托天泽(湿地)保护技术研究院编制《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全面加强海口市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

  海口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3月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保护范围由原来的5万多亩增至12万多亩;2017年7月市人大审议通过了《海口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理顺了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加大了保护修复力度。2017年,审议通过了《海口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美舍河保护管理规定》。

  为高位推进湿地修复工作,海口专门成立了“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海口市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实施方案》和《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了市湿地保护管理局、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四个区级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为基本构成的湿地保护组织管理体系,构建强有力的合力保护制度网格。

  海口还组建了国内知名湿地专家参与的“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加强技术层面的指导。同时,逐步完善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建立起以市级湿地保护管理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区级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等为基本构成的湿地保护组织管理体系。

  海口已出台《海口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方案(试行)》,明确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和湿地生态状况等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制度体系。

那央湿地生长的水稻。海口日报记者石中华摄那央湿地生长的水稻。海口日报记者石中华摄

  优良环境,储藏保护濒危物种

  通过近些年来湿地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东寨港鸟类分布种类由119种增加至160种,鱼类分布种类由2013年的204种增加至2016年的212种。2015年,东寨港再次监测到“消失”7年的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该物种的再次出现与保护区加强管理,大力推行大面积的退塘还林、湿地恢复和加强越冬鸟类监测巡护,鸟类生境改善有关。通过羊山湿地的整体性保护,只在我国海南省琼北地区分布的水菜花、水角等濒危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保障了我国水菜花、水角物种基因的留存,意义重大。

  海口湿地野生维管植物共439种,其中,蕨类植物26种,被子植物413种。常见湿地植物有水龙、草龙、长叶肾蕨、通泉草、野芋、风箱树、露兜树、卡开芦、大穗藨草等。红树林植物是海口具有特色的湿地植物,是海南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常见的有海漆、海桑、秋茄、角果木、海莲等。

  在海口市所记录的36种红树植物中,榄李、红榄李、海南海桑、杯萼海桑、卵叶海桑、拟海桑及水椰为濒危物种。海南海桑为海南省特有物种;红榄李和水椰为典型的热带地区物种,我国仅分布在海南省;水菜花、水角只在我国海南省琼北地区分布(目前绝大部分生长于海口的羊山地区)。若受到破坏消失,这些典型热带物种将在我国彻底灭绝。水椰、红榄李、海南海桑、拟海桑、木果楝已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红榄李与海南海桑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入《植物种优先保护名录》。羊山湿地片区发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水生植物水蕨、水菜花、野生稻3种。另外,还有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尖叶卤蕨等24种。

  海口共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514种,占全国脊椎动物的22.23%。海口湿地中分布较多的动物类群是湿地水鸟,是湿地典型的代表类群和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湿地动物资源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蟒蛇,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25种。

潭丰洋湿地生长的水菜花。海口日报记者石中华摄潭丰洋湿地生长的水菜花。海口日报记者石中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