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人物名片】

  丝路研究院(海口)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院长。1993年,他以浙江省高考文科第一名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完成学业后历经十三年公务员生涯,到台州、温州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深入了解国家经济活力的来源。而后转战上海,时任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首任政策研究局局长的张湧一直从事政策研究工作,全程参与并见证了上海自贸区从构想到成型、最终落地。如今,他将目光投至海南自贸港,对参与者的获得感密切关注。

  跟时代同频共振 赢得新的机遇

  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要加快上海浦东地区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1993年,张湧以浙江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一众高校中毅然选择了上海复旦大学。2002年,张湧完成博士后研究,并在耶鲁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随后,他回到了浙江,到温州、台州地区,深入了解国家经济活力的来源。

  在他看来,当时改革最为直观的感受就在于“小政府大社会”——简政放权。该经历为其2009年参与国家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园区的方案设计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时任浦东新区区委研究室副主任的他,着手研究外高桥保税区如何向自贸区转型升级的战略性课题。

  从2009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等更高标准的国际贸易投资标准出世,中国考虑以设立自由贸易区的方式率先跟国际的经贸规则相衔接。在此背景下,张湧从事自贸试验区的工作已然超过12年,虽然当中的工作岗位有所变化,但一直跟自贸区的国家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非常感谢这个时代,从90年代浦东开发到2000年之后我们国家加入WTO,我们的沿海地区,我们的内陆,因为跟世界经贸规则相衔接,民营经济赢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今天我们能够有机会在海南,在18年4·13讲话之后,在自贸港背景下创业,创办了一个智库。”张湧如是说道。

  三大环境 保障自贸港封关软硬件条件

  张湧选择将智库落地海南,最为看中的是海南的政策、生态和营商三大环境。

  “海南既是自贸试验区,又是自由贸易港。”张湧在谈到海南自贸港政策时说道,“中国现在有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大家都在复制推广,都在相互学习,但自由贸易港是独一无二的。而自贸港的某些政策是海南特有的,比如说目前已经落实的两个15%: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15%;比如目前落实的海南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回流的利润是免所得税的;比如现在落实的海外的零部件到海南加工之后,30%回内地是免关税的。”

  当政策给了海南自贸港之后,又跟海南的生态优势蓝天白云、碧海金沙相映成趣。在肯定政策环境与生态环境之余,张湧对于海南打造更为优渥的营商环境有深刻的认识:“由于海南以农业、服务业为主,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它跟内地以工业、高新技术为主的营商环境是有差异的。”

  日前,省两会提出“海南三大核心竞争力是政策环境、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尤其说是晓明书记说:“营商环境是能够留给子孙后代的金饭碗。”

  在张湧看来,营商环境这个金饭碗现在还没有打造完成。也正是因为如此,需要海南全岛人民乃至中国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将海南最好的生态环境维持得更好;将政策环境落到实处,发挥红利。通过解读政策,告诉企业怎么样变成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怎么样能够扩大海南的招商引资,怎么样让更多人才和企业和资本进入海南。

  四条标准 衡量参与者在自贸港的获得感

  对于海南的发展,张湧认为当前一是要闷着头好好地干活,把党中央国务院给的好的政策变成具体的项目,不仅需要高度重视企业数量的增长,还需要关注落地海南的企业到底有没有在运行,有没有在赚钱,有没有在纳税,有没给海南创造了就业?他们到底是冲着自贸港品牌来的,还是说已经从自贸港政策当中得到了具体的实惠?这些,海南都应该长期的持续的进行跟踪和评估。

  第二个是高度重视人民的获得感,岛内九百万人民一定要从自贸港建设中获得实惠,不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被边缘化了。因为海南针对境外人士就业实行负面清单,对国内人才实行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在此种环境下,一定要消缓岛内居民焦虑感,防止岛内居民就业岗位受影响,受挤压。

  从事多年智库研究的张湧对于“获得感”的衡量有4条极为简洁却精准的标准:“第一,人们在海南能赚到钱;第二,大家在赚钱过程中没受到刁难,挣钱还算愉快还算轻松;第三,挣钱速度还算快,其他地方一个月能办成的事,海南半个月就能办成了;第四,挣钱过程中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比较和谐,政府为企业或个人提供很好的服务,企业又为政府交很多税,解决很多的就业。”

  那么这样的一个环境,跟海南自贸港的特殊政策结合起来,张湧相信海南一定会不断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