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旅游|广告服务|惠购|公益

|注册

新浪海南> 资讯 >社会>正文

一个现代化的世外桃源——保亭县三道镇什进村

来源:海南特区报2013年7月10日【评论0条】字号:T|T

保亭县三道镇什进村“大区小镇新村”模式,打造“经营型”旅游新村保亭县三道镇什进村“大区小镇新村”模式,打造“经营型”旅游新村

海南特区报讯 站在保亭县三道镇什进村的村口,远处青峰迭起,近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造型别致的一排排别墅掩映其中,村道干净整洁,游人如织,村民往来耕作,怡然自乐。谁也无法想象如今这个犹如世外桃源的地方在2009年以前,还是保亭县较为贫困的村庄之一,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槟榔、橡胶等传统经济作物创收。2009年,当地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区小镇新村”发展模式,通过旅游企业牵头,农民、村集体、企业多方合作,打造“经营型”旅游新村,从此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大道。如今,贫困小山村华丽变身,村民从低矮瓦房、茅草屋搬进了别墅、小洋楼,日子越过越红火,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什进村小洋楼

探索“大区小镇新村”发展新模式

75日,记者来到了三道镇什进村,呈现在眼前的村庄风景秀美,游人如织,丝毫看不出这里曾是一个贫困的村庄。据村民介绍,3年前,什进村还靠传统的农耕业谋生,48户人家还有12户住着茅草屋。虽紧挨国家5A级景区呀诺达热带雨林,但村民的生活却只能抱着金山守穷。

2009年,保亭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大区小镇新村”发展模式,“大区”是指复合型的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小镇”是指依托“大区”形成有地方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的原居型旅游村镇,“新村”是指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将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与第一产业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大区”带动附近的“新村”建设,将少数民族的原著生活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把居住性、行政性的原著村庄变成“经营型”的旅游新村,从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什进村率先探索“大区小镇新村”和“农+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采用“旅游加农业”、“公司加农户”土地合作开发等形式,在没有征地,所有权仍归村集体,基本农田不动的情况下,公司提供资金、建设、管理、运营,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实现分红收益。

村民不失地,仍可获得九项收入

据三道湾大区小镇旅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发展“大区小镇新村”模式以来,企业根据每户人数建造80-220平米符合现代居住条件、具备黎族传统特色的农民住宅;每户村民经营5间乡村客栈取得服务分红;每户获得一间12平米的商业铺面等,让村民在不失地的情况下获得九项收入。“企业投资对民居和环境进行改造,而原生态的农村风情就成了旅游资源;村民可以自己种地,也可以为企业种地,林边地和坡地则租给企业建旅游设施。”

贫困小山村,如今变身世外桃源

今年64岁的董大民是什进村的老村长,说起如今的变化连他自己都想不到。早在2009年前,什进村还是个仅有一条沙泥路,垃圾污水随处可见的贫困村庄。全村共有48203人,长期依靠传统的农耕业谋生,2009年人均纯收入仅2170元。如今,这座仅有48户人家的黎族村庄,在“大区小镇”这股春风的吹拂下,俨然变成了一个现代化、景区化、田园化的世外桃源。

200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区小镇"发展模式,当时多数村民对此都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持反对意见的村民较多。”董大民说,后经政府、企业、村委会各方积极参与协调,说服多数村民参与合作共赢。

2011年,董大民一家7口搬进了140平米的简装别墅小洋楼。如今他的小儿子董儒丹在景区酒店客房部工作,每月有1300元工资。“以前我们住在低矮的瓦房里,靠种植农作物谋生,生活条件、卫生环境都比较差,如今住进了小洋楼,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董儒丹说,现在他主要负责酒店客房的卫生工作,相对也比较轻松。谈起如今的生活,这位黎家小伙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据统计,三道镇2012年旅游接待人数246万人次,财政收入达到了4134万元。依托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景区发展,周边村庄开始由传统农业向具有附加值旅游产品加工的延伸,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什进村新农村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一期农民住宅已经交付使用,二期农民住房正在建造。其它综合配套设施都在加紧建设当中。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