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改革转型升级 中外专家热议“中国经济下一程”

来源:新华网 2015-10-24 22:24:39

  新华网董事长、总裁田舒斌在致辞中表示,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挑战与机遇、改革与创新中穿梭前行,这个过程中,多元冲突不可避免,时刻存在。他说,多元冲突是感知当下中国经济脉搏的重要触点,也是变革创新的重要动力。田舒斌认为,正视冲突和解决冲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充满活力。

10月24日,新华网思客会在海南召开。摄影 陈文武10月24日,新华网思客会在海南召开。摄影 陈文武

  与会专家也认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当前要重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能回避各种冲突和矛盾,应迎难而上。他们呼吁,希望中国经济的下一程能够更平稳,实现追上世界强国的梦想。

  据悉,本次大会设立了从“制造”到“智造”、“互联网+”寻找城市新动力两个分论坛。专家们一致认为,要抓住工业4.0机遇,使我国工业、制造业改变以往粗放式的生产模式,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发展之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同时,要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起创新创业新生态,为经济调结构、促转型以及激发内生活力提供有力抓手。

新华网董事长、总裁田舒斌致辞,并发表题为《多元冲突:感知中国经济脉搏的重要触点》的主旨演讲。摄影 郭小天  新华网董事长、总裁田舒斌致辞,并发表题为《多元冲突:感知中国经济脉搏的重要触点》的主旨演讲。摄影 郭小天

  适应新常态 抓准中国经济“痛点”

  “十三五”开局在即,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节点。下一个五年的经济走势,以及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展望,无疑是各方人士关注的焦点。随着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如何看待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又如何找到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平衡点,实现平稳触底,进而以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下一程必须面对的课题。

  专家们的发言明确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需求很可能到明年的某个时候探底,但减少过剩产能还不到位;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没有完全释放等切实存在的“痛点”和“难点”。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变化是符合规律的,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基本是正常的。刘世锦说,“国内有些学者、企业家认为再熬几年,中国经济还会高增长,我想这个想法不能再有了,要打掉这个幻想,要适应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正常的,我们只能熨平但不能消灭。樊纲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债务问题、通货紧缩等,但他说,经济的下一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清理过去这一轮过热产生的“后遗症”。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也认为,经济步入新常态是必然的,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发展并非不可能实现,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迟福林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服务业比重将由现在的51%左右提到55%到57%,将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格局。“加快推进服务业市场开放,既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又是市场化改革的重点。”

  引领新常态 寻找未来发展“新动力”

  专家认为,正确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清醒认识到,新常态开拓了通往新繁荣的康庄大道,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提供了新飞跃的要素、条件、方法和环境。改革与转型向来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根本方法。如何在改革转型中寻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成为论坛热议的焦点。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说,眼下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大调整、大变革寻求新发展的关键阶段。过去中国依靠巨额投资拉动、工业快速发展、出口快速增长等实现了高速发展,但现在这几个要素出现大幅下滑,挖掘中国经济下一程的动力成为当前必须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邱晓华表示,一是通过简政放权、“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以及大量创新创业来形成升级版的中国经济,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以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条主线,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作为重要内容,以亚投行、投融资私募基金,以及和金砖国家银行等新的投融资平台作为支撑,构成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实现全球配置资源,全球组织生产,全球进行销售的国际化发展新格局,激发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

  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总裁杰里米•里夫金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工业化的“夕阳时代”,同时也看到一个新的工业时代的产生。里夫金口中说的新的工业时代就是指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里夫金表示,中国将成为“数字+”、“互联网+”的主要推动国家,中国经济将会转型为智能经济和共享经济,其中,技术革命的推动力不容忽视。

  香港大学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金融与公共政策实践教授肖耿表示,要保持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必须重新启动三个动力,即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国有企业提供更多公共基础设施、外资和民企对市场的信心以及预期。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Marshall Meyer则更加关注微观层面,他认为,企业的管理需要更多创新,创新能够带来生产力提高,从而带来经济增长。

  拥抱国际化 在创新中华丽转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地球正变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国际化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任何经济体都不能绕开的发展路径,中国的发展也不例外。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杨壮表示,在过去的几年中,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视角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国际的互动给中国人的思维理念、文化价值带来了重大改变。杨壮认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国民,都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一是发展国家经济的硬实力,二是提升国家、企业的软实力。

  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则结合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做法,发表了题为“追求品质:中国城镇化的下一程”的主旨演讲。他认为,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城镇化谋得太少,动得太快太大,导致中国中的城市化野蛮生长,留下不少问题。周牧之建议,中国未来城市实际上到了一个应该用更加智慧的眼光来思考的时代,未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更具智慧和品质。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制造加快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工业4.0也成为近期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在论坛上,德国工业4.0专家乌尔里希·森德勒做了题为“工业4.0:迈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演讲。他认为,中国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借鉴德国工业4.0的发展经验。他说,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是三个十年计划的第一期,通过这些十年计划,中国致力于在2049年成为全球的工业大国。他还认为,工业4.0跟大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是有限的,它的核心还是智能产品。

  聚焦“互联网+” 激起发展新活力

  在本次论坛上,专家们不止一次谈到“互联网+”。今年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要制定“互联网+”战略,“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今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认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在今天的“互联网+”寻找城市新动力分论坛上,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海南省政府、海南大学以及中国电信的相关专家热议“互联网+”时代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他们认为,“互联网+”带来的多元冲突更加频繁,传统产业持续面临着转型的“阵痛期”,但是“互联网+”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新常态,每个人都要适应这种常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邓寿鹏表示,互联网把社会生产力大大解放了,它不仅仅从信息空间解放,而且把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连接起来,催生物联网。三亚华创美丽之冠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史维学表示,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通过互联网,实体产业可以连接到更多市场,产生更大效益。海南大学副校长傅国华认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中必然出现的新形态,并非只是一个工具那么简单。

  电商大咖、老A电商学院创始人吴元轼着重介绍了新华网互联网小镇县域电商4.0的落地方案。他说,未来希望通过全国的一千个互联网小镇,建立起一千个可以信任的商品,通过一千个互联网的小镇培育五百万商家。

  海南省政协常委、中国银行海南分行原行长、经济学博士王一林认为,健康医疗、金融投资、银行理财、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越来越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应大力发展“互联网+行业”应用,激发起传统行业发展的新活力。

分享到:

相关报道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