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模式】
要去到白沙元门乡罗帅村并不容易,绵延弯曲的山路十分颠簸,从县城到山上,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你唯一的感觉就是左转弯、右转弯、再左转弯……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路难行、又偏僻的小山村如今竟是游人如织,每到节假日,更是人多。
有跟旅游团一起的、有自驾游来的、更有徒步上山的,到底是什么如此吸引游客盎然前往?
“我们公司与村里合作了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独具特色的农家乐、瓜果采摘、垂钓捕捞、马场赛马等项目,可以说,游客想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罗帅村旅游项目负责人廖勇锋给出这样一个答案。
自2010年建设文明生态村以来,罗帅村农民通过经营家庭旅馆和在公司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年人均收入可增加2500—8000元,2012年罗帅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587元。就在两年前,罗帅村还是一个贫困落后的黎族小山村,年人均收入不到2800元。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成效,不言而喻!
13年前,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如今像罗帅村这样翻身大变样的文明生态村达到13988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60%,给数百万海南农民带来生活新希望!
依托博鳌亚洲论坛 美雅村变身田园风情小驿站吸引八方客
提起美雅村,不少海南人都很熟知。这里的阿叔农家乐饭菜十分可口,这里的三嫂旅便宜又舒服,这里的汽车酒吧时尚有特色,这里的水塘咖啡厅位置独特、景色宜人……随着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仅仅一年时间,美雅村一跃成为成功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广吸八方游客的典范。2012年,美雅村人均纯收入15000元,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支撑该村农民收入的一片天。
走进美雅村,细碎的石子小路将引导着你探索村子的美丽,路两旁笔直高挺的槟榔树、稻田里绿油油一片,一派美好田园风光。
2012年,在村民积极投劳出资下,美雅村开始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整治脏乱差。依托毗邻博鳌亚洲论坛的地理优势,美雅村充分利用古枯木、枯竹、瓦罐、珊瑚、老式农具等极具特色的物件,点缀村中景观小道,田园风光穿村而过,令人眼前一亮。
正值午饭时间,阿叔农家乐里热闹非常,三嫂唐少薇手脚麻利的收拾着刚走客人的桌子,脸上始终带着淡淡的微笑。今年2月,美雅村8户村民合资开了这家农家乐,三嫂家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农家乐平均每月收入8—10万元,三嫂每月工资至少1800元,年终还有分红。不仅如此,三嫂家还开了“三嫂旅馆”,如今她家的家庭收入噌噌上涨,今非昔比!
通过文明生态村建设,琼海市提出打造田园城市理念,充分保存农村原有样貌,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就地提升和改造,改造后的乡村以郊野公园、旅游景区、特色风情园等方式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走出了城乡一体化新路径。
万宁文通村打造黎族风情旅游村
与美雅村一样,万宁文通村也正朝着集休闲养生、娱乐、垂钓、观光为一体,具有现代城市、民族风情、田园风光气息的旅游文明生态村示范景区迈进中。
2009年,文通村实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村容村貌美化、绿化、净化三大行动,每户补助5万元资金,扶持指导全村59户人家把简陋敝旧的瓦房、茅草房统一改造成美观牢固、具有浓郁黎族风情特色的楼房、平房,就连路边的电线杆上都精细的描绘了黎族风情的绘画。
特别是村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工程,通过采用人工湿地和自然氧化塘的生态治理技术,三级过滤,使生活污水得以净化。如今的文通村,处处是绿树掩映的白墙红瓦、洁净规整的村间小道、意趣盎然的休闲景点,有一种“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画中”的美好感受。
【特色产业模式】
“垃圾村”变成花卉世界
海南是座生态岛,然而并不是所有村庄都那么幸运,拥有美丽的天然自然风光。
走在临高县乐豪村的乡道上,两边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花卉、景观树成片绵延开来,让人如同置身园艺世界,村子入口的广场上,穿红着绿的妇女健身队正随着音乐欢快起舞。站在这里,你一定想不到,就在两年前,这个广场处还是一个无人敢靠近的垃圾场,村子脏乱、民风懒散,被称为“最难管的村庄”。
在建设生态文明村中,没有最美自然风光,乐豪村没有走大部分文明生态村的旅游路子,选择了发展花卉庭院经济,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花卉与果树,还成立了5家花卉合作社,共有82户村民加入,在庭院栽培各类花卉2万多盆,预计收入100多万元。
72岁的符锡群老人是五保户,为了支持村里规划和花卉产业,他自愿拆掉了原位于村口岔路上的6间老房子,“舍小家为大家,我知道的,现在村里变得这么漂亮我也开心!”符锡群说,在村里人的帮助下,他很快盖起了新房子,还比之前的老房子要防风防雨。
“这两年,我们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化了自己的家园,我们和公司合作的花卉合作社,不仅增加了收益、还美化了环境。”乐豪村村委书记王建威自豪地汇报着村里的大改变。如今,乐豪村屋前屋后花果飘香、庭院葱翠,在文明和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铁匠村走出工艺品新路子
早在2009年就开始整合资金,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儋州市铁匠村,凭借花梨木等手工艺品产业特色,早已名声在外。今年26岁的李日信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也是地道的铁匠村人,当年努力念书,好不容易走出村子的他,在2010年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乡,正是看中了这项特色产业的发展潜力。
一进李巨旺家,就是一间四面都布置着展柜和展台的工艺品店,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艺品,有黄花梨、沉香、海铁树等,一件不到成人手掌大小一半的黄花梨工艺品能卖到600块。李巨旺是铁匠村第一批发展花梨木加工的村民,如今他家年收入能达30万。
“现在全村有300多户加工作坊,从业人员达1900多人,2012年总产值达近1.6亿元,村里人均收入达1.6万元。我们村个人资产达百万元的有80户、达千万元的5户、达亿元的1户。”铁匠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村。
从当初的“人人会打铁、户户有高炉”到如今的“人人会手艺、家家有作坊”,在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推动下,铁匠村走出工艺品特色产业新路子,实现完美蜕变。
【重点项目模式】
依托“大区小镇”项目什进村家家上演“变形记”
64岁的老村长董大民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会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一栋栋明黄色墙壁、蓝色屋顶的小楼,保留黎族传统的“船形”屋顶,门前花草拥簇,这就是如今什进村村民居住的别墅。就在别墅区不远处两百米,还保留着三座低矮昏暗、院落凌乱的茅草房,两年前,这里还是董大民和村民们生活的地方。
两种生活、两重天地,什进村“新”与“旧”的巨大反差令人感慨!
2010年9月,以什进村为试点的“大区小镇新村”建设工程正式开工,打造旅游业与第一产业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董大民分到了一座140余平米的三层小别墅,他的两个未婚的儿子和他一起住,有些家里房间多的村民,常常一二层自己住,第三层对作为客栈经营,所得收入也全归自己。
董大民家没有对外出租,他的两个儿子都在村里酒店工作,基本农田耕地都保留着,由他们自己耕种,每年橡胶、槟榔、农田都能带来不错的收入,每年还能拿到土地分红收入。
“未来的黎族村民,在农田里劳作时,是农民;在酒店整理客房时,是服务员;在舞台上演出黎族歌舞时,是演员。”讲解员这样描述什进村村民的身份“转换”。大区小镇新村项目真正做到使农民不离乡、不失业、不失地、不失居,就地走向小康致富之路。
“大区小镇新村”探索以旅游带动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先行先试,其成功模式将在周边具有条件的乡村进行针对性地复制,形成一个成熟的乡村旅游新模式。
【结束语】13年努力显成效 文明生态村建设带来新希望
2000年9月,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13年来,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将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来抓,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根据农村实际,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引入企业与农村共建文明生态村,发展乡村旅游。各市县跳出以往选择个别条件较好的自然村进行零散式创建的思路,大力推行连片创建、规模推进的模式,涌现出一批文明生态村片区。
目前,全省已建成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点148个,年累计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全省文明生态村农民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6895元。文明生态村的建设给数百万海南农民带来生活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