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旅游|广告服务|惠购|公益

|注册

新浪海南> 时尚 >服饰潮流>正文

探寻定安文化瑰宝:琼剧与斋醮科仪音乐(3)

来源:新浪海南2013年5月31日【评论0条】字号:T|T

  D  外来戏种的催化 

  上面说了琼剧形成的三个要素,但仅凭这三个要素是不足于形成琼剧的,首先是社会环境制约,戏子属五子不入流之辈,读书人自然不会加入这个团队,仅凭这些不识字的戏仔能唱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戏词吗?更别谈能创造出一门艺术啦!其次是海南文化中缺少传奇,戏剧需要传奇,需要演绎故事,尽管明代海南名家丘溶写过一些传奇,但这也只不过是文人茶余饭后的消遣作品,没有人把它传诵为口头流传的台本,因而也就无法搬上戏台。当然,海南民间也流传一些神话故事,但又太简单,凭他们的水平,是根本无法演绎成一出戏的。第三,海南孤悬海外,岛民思想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他们,追求安逸、平和的生活,这与以冲突为生命的戏剧本质不同,这就是元代杂剧在中原流行了三百多年,海南还没有自己的戏剧之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有外来戏种的催化,琼剧是无法形成的。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查。

  (一)外来戏种的传入。外来戏种传入海南始自明朝中叶,戍琼的士兵带来了自己家乡的戏种,在无聊寂寞的时候,几个人便自导自演,自娱自乐,以减轻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戏不重声腔,只重科白和武打,因而称为杂剧,又因多在军中演出,故而又称为军戏。外来戏种大规模涌入海南是在明朝末叶,闽南的梨园戏、高甲戏,粤东的正音戏,潮州戏,还有高州戏等纷纷登上海南这块土地,因他们的语言与本地语言相近,老百姓听得懂看得过瘾,这样,海南人接受了他们。外来戏种的传入让海南民众认识了戏剧,接受了戏剧,这是琼剧形成的最基础的土壤。

  (二)外来艺伶的传播。随班登岛的艺伶,有人留了下来,开馆授徒,培养出了海南最早的戏剧传入。《海口舆地志》记载:“定安县历来是土剧之乡,福建、潮州的教戏师傅都曾来教戏和落户过。”自此,更多的艺伶到海南开班设馆,收徒传艺,组班演出。这就有了土剧的全面开花。《海南岛志》记述:“清康乾间,土剧班最盛行,浸淫全岛,妇孺老少,几无不识土剧。”《宣统定安县志》载:“正月廿八日,县城隍诞,官民奉荐酒馔,演戏酬神,歌咏太平。”乾隆二十年《琼山县志》也云:“七月十五中元节延僧道建醮,高搭彩棚,分建各街坊,演土戏二、三台。”由此可见,没有外来艺伶的传播。琼剧的形成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三)外来艺术的吸纳。琼剧是一门艺术,但它不是本土自发形成的。它要有别于其他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之为琼剧,总要走上一段吸纳、改进、提高的成长历程。那么,琼剧从外来戏种中吸纳了什么呢?

  首先是声腔。琼剧最早吸纳的是弋阳腔。弋阳腔的特点是不用管弦乐托腔,而只用金鼓铙钹等打击乐伴奏,节拍以鼓为主,声音宏大,乐调喧闹。弋阳腔有三义即“唱、和、叹”,唱即起调、和即接腔,叹则是加滚白。

  后来琼剧又吸纳了梆簧腔。梆簧腔音乐采用的是七言或十言的对偶体式,曲调多用“眼起板落”,主奏常用丝弦胡琴等。清光绪年间,粤剧艺人将梆簧声腔传入海南,从而使琼剧从剧目、表演到音乐等方面引起了较大的变革。

  其次是板腔。琼剧最早吸纳的是曲牌体。曲牌体是将众多曲牌按一定章法组合成套,并使之相互联结,成为戏曲音乐的基础。它可根据剧中人物的悲喜选择宫调。曲牌体对于不识字的戏子来说毕竟太难了,因此很快就被板腔体所取代。

  板腔体结构严谨,变化灵活,板式的原型是一板一眼的原板(二拍子)。在此基础上又变化出一板二眼(三拍子)、一板三眼(四拍子)、无板有眼(一拍子,也称流水板)、有板无眼(散板),混合板眼等多种板式。

  后来人们根据板格、腔型和调式的不同,把琼剧板腔分为中板、程途、苦叹、腔板、高腔和散板六大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琼剧界的老一辈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技能在同一板腔中独创了别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如长和板、雪梨板、文华板、陈华板、道修板、红梅板、风梅板等,他们的贡献,使琼剧更具海南特色。

  三是传奇。海南土戏时期全是照搬闽南戏、潮州戏等外来戏种的传奇,直至咸丰光绪期间一些落泊的读书人加入到戏班来,才将历史演义改编为戏剧,清末民初,终于有人(琼山的一位秀才)把本地的人物搬上戏台,那就是《搜书院》,戏中人物是琼山进士,琼台书院掌教谢宝,戏中演绎的故事发生在琼山本地,谢宝不畏强权勇救弱女,感人至深。《搜书院》的演出轰动了整个琼剧界,成为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琼剧的形成不是某一因素所能促成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具备了琼剧产生的土壤后,在外来戏种的刺激催化下,才形成了琼剧的雏形土戏。(同处一个岛上,为什么黎族没有形成黎戏,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具备黎戏产生的土壤)。

  早期的土戏还只是模仿或照搬外来戏剧,换句话说,就是海南人用海南话演闽南戏或潮州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还不是本土戏。只是到了后来它融会了本地歌谣小调,土声八音、民间舞蹈以及木偶、斋醮科仪的表演程式后,逐渐剥离外来戏种元素,呈现出自己的本土特色,才成为海南人的“琼剧”。

[上一页] [1] [2] [3]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