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有两大类:一类是人工的,一类是天然的。《新华字典》对“臼”的定义是:“舂米的器具,一般用石头制成,样子像盆。”这是人工石臼。地球上还存在着大量自然形成的石臼,对于它们的形成原因,学术界一直莫衷一是。
海南岛也有天然石臼,它们大多分布在河道上,丰富多样的形态造就了独特的地质景观。尽管它们广泛分布在海岛各地,但就成因而言不外乎两种———“水流石臼”和“火山石臼”,就分布区域来讲也是两种———琼北石臼和琼南石臼,就物质构成而言亦是两种———玄武岩石臼和花岗岩石臼。
“火山石臼”分布在琼北火山岩地带,“水流石臼”散布在琼南花岗岩地区。
生长在琼北,小时候看到屋檐下被雨水滴出一个个小窟窿的玄武岩石板,总觉得柔弱、无形的水怎么可能“创伤”致密、光滑的石块?老人说,再滴上几十年,水还能把石板滴穿。这是对“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最直观的诠释,说明“以柔克刚”是完全有可能的。
想象一下,在奔流不息的江河之上,一块巨石,经过流水千百年,甚至上万年的冲击,难免在其表面留下痕迹或造成磨损,而如果它本来就有破口或坑洼,水流在石头上的作用就更加快速和明显,长年累月,就会形成深穴,“石臼”也就应运而生了。地质专家的这一合理推断,无疑为我们理解某一类型石臼的形成,做了生动的描述。不过,专家还认为,有些石臼的形成并不需要水流的作用,而是在起初就成形了,譬如在火山喷发时。
海南各地分布约200个奇特石臼
在定安县龙门镇文龙溪边,在琼中和平镇万泉河上游以及黎母山等地,在五指山市太平山陡峭的河沟中,在昌江霸王岭的雨林河谷间,在东方市江边乡昌化江的支流上,都能看到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各种石臼,岁月的雕饰,使得它们与周边的环境已融为一体,形成一道道奇特的自然景观。
从2003年至今,已经退休的海南资深水文地质专家李福对行政部门调查海南岛地质遗迹时所忽略的石臼景观,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查、研究。
据初步摸底,海南岛的石臼主要零散地分布在定安、琼中、五指山、昌江和东方等县市,总体数量估计在200个左右,但位于琼中万泉河上游河段和定安龙门镇的相对集中,而且数量比较可观,有一定的规模。
李福从物质构成的角度,将海南岛的石臼分为两大类,其中定安龙门的为玄武岩石臼,其余地区的属于花岗岩石臼。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海南岛大可以‘文教-王五深大断裂带’为界分为两个部分,断裂带以北的4000平方公里土地为琼北,属于玄武岩(火山岩)地貌;断裂带以南为琼南,属花岗岩地貌;就此种意义而言,定安龙门的玄武岩石臼位于断裂带交界处,可归入琼北地带,其他县市的花岗岩石臼都在琼南地区。”李福告诉记者。
罕见的火山石臼
穿过稻田、花生地和小树林,听到湍急的流水声,向前望去,豁然开朗,一条伸入河心且散布着独特石坑的石堤横亘在眼前。这里是定安县龙门镇里沙塘村委会皇来村文龙溪河段,河边分布的23个大大小小的石臼,一直被当地村民称为“仙人井”。
与琼南花岗岩石臼光滑如削、大致垂直的内壁不同,龙门石臼上宽下窄,内壁则是不规则的层状玄武岩,视觉上也很有冲击力。
李福对龙门石臼极其看重。因为那里的石臼不但是海南岛目前发现的石臼中,唯一的火山岩石臼,在国内外也未见记录或报道,很有可能全球只此一处。
对于龙门石臼成因的不同观点,越发增加了它们身上的神秘感。有专家认为它们是水流磨蚀火山岩后形成的,但李福认为早在当初火山喷发时,熔浆冒出气泡,冷却后就形成了这类石臼。
石臼奇观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关于石臼的成因,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即“冰川磨蚀说”和“水力磨蚀说”。
持“冰川磨蚀说”者认为,大约在200-300万年的第四纪早期,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以上的高度,自上而下以“水滴石穿”的方式,对冰川覆盖下的基岩进行强烈的冲蚀作用,因而产生了石臼,这种石臼被称作“冰臼”。在这类专家眼里,“冰臼”是古代冰川曾经存在过的有力证据之一,也是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极其重要的历史见证,在我国的黄山、庐山、西藏和德国、波兰等地均有发现,它们均分布于冰川、U型谷和冰床上,但分布于山脊、山峰和山麓地带的冰臼则十分罕见。
“水力磨蚀说”则认为,石臼是普通岩石河床被水流冲磨而成的深穴,它分布在石质河床基岩节理交汇点或破碎处,水流使之成为坑洼;坑洼里的砾石在流水的带动下旋转、撞凿和磨蚀坑壁,使坑洼不断扩大和加深,最终形成深度和宽度达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深穴,这类石臼可称为“壶穴”或“瓯穴”。
据李福介绍,关于石臼的成因问题,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冰川作用形成的,他并不反对这一学说,但他认为这并不是唯一的成因,水流作用也是石臼的另一种成因;琼南地区的花岗岩石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当地为山地丘陵区,降雨量充足,河水流量充裕,为打磨花岗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所以石臼一般形成和分布在河床坡度较大,特别在有陡坎的地方,有些还在继续发育和形成当中。
李福对石臼的分类还有另一番见解,并增加了新的种类,其理论的提出源于去年在定安县龙门镇新发现的石臼群。
李福认为,根据新的发现,石臼的分类不应该还停留在“冰川磨蚀说”和“水力磨蚀说”,自然形成的石臼应分为“冰川石臼”、“水流石臼”和“火山石臼”3种;定安龙门石臼属于“火山石臼”,分布在琼北火山熔岩地区,是最新发现的种类;万泉河上游等地的石臼当属“水流石臼”,分布于琼南没有冰川的水流发育地带。
李福补充道:“水流石臼发育形成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裂隙开始,或从岩石的晶洞、软弱部位开始,由于河水及其所含泥沙的打磨形成洞穴的初期;第二阶段发育形成一定体积,形体相对较圆的中期;第三阶段由于河水和泥沙继续作用形成圆的石臼的成熟期。”
“至于‘冰川石臼’,一般分布在冰川发育地区,在我国北方分布较广,海南岛没有此类石臼。”李福说。
他认为,石臼是一种在地球内外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质遗迹,具有科考、科普、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特别是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它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应当很好地进行开发和保护,使它们产生良好的资源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记者 陈耿 洪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