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旅游|广告服务|惠购|公益

|注册

新浪海南> 资讯 >海南资讯>正文

回顾海南建省25周年特别历程:1988,海南新纪元

来源:南海网2013年4月10日【评论0条】字号:T|T

  最年轻省份

  25年前,当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正在寻求更深层次突破时,总设计师邓小平把目光投向南中国海。一句“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伟大断言,一举改变了海南岛孤悬海外、封闭落后的历史宿命。

  1988年4月26日,新中国第三十一个省份,也是唯一的特区省——海南省,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中挂牌成立。

  那一刻应当铭记——海南实现了历史上的两大超越:从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省份,从封闭落后的国防前线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海南的发展如何早日“走在全国前列”?中国最大的特区清醒地认识到,第一要务是尝试政策的突破——在1988年4月1日举行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上,海南问题成为一个“热点”。海南比其他特区特在哪里?海南建省筹备组负责人梁湘精练地回答,海南比特区更“特”在三个“进出自由”,即资金进出自由、境外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基本自由。

  1988年8月1日,省政府正式公布“比特区还特”的政策,因为刚好有三十条而被简称为“三十条”。其中充分体现了“三个自由”,有些政策比国务院文件允许的还要开放,在全国独一无二。

  在海南正式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前后一年中,数以千计的国内外客商蜂拥而至。海南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掀起一股新的投资热。

  尽管“三十条”在实施后的一个多月,即因宏观政策调整而迅速冷却,仍有学者认为,“三十条”使海南的政策优惠程度达到了“鼎盛”,它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是长远的,其意义大于“三十条”的经济意义。这当中,既蕴含了海南发展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的跌跌撞撞,也反映了海南“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诉求。

  25年来,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才有了海南一次又一次续写开放高地的精彩。

  从落地签证到航权开放,从建设国际旅游岛到三沙设市,从保税港区到离岛免税……今天的海南,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以开放改革促进绿色崛起的道路。

  海纳百川

  十万人才过海峡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1988年,在驶向广东湛江的列车上,乘客要求列车员播放《请到天涯海角来》。在他们的心中,有着共同的目的地:一路向南,向南,直到海南。

  他们穿过高山大川,穿越中原大地,渡过琼州海峡,不约而同地涌向海南岛,几乎将海安和海口两个寂寞多年的港口挤爆。

  这样的高潮从1987年秋季持续到1988年夏天。这一壮举被称为“十万人才过海峡”。它的背后,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自由,开放,梦想”,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和摆脱旧体制的愿望在朦胧中觉醒,大特区建设的超前理念在他们心中燃起熊熊烈火。

  “闯海人”,作为一个历史名词,永远的留在了海南发展的历史中。

  在这次中国当代史上最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35岁以下的占85%,具有高级中级职称的有近7000人,人才之集中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在全新的环境中产生新思维、新创举、新点子,给后来的海南和从海南走出去的市场翘楚们,留下了最初的启迪。

  有人说“十万人才过海峡”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也有人说那是中国当代最大的一次行为艺术,十万人参与的行为艺术。不仅形成了独特的闯海文化,更完成了海南“经济黄埔军校”的使命,造就了一批经济创业人才。

  随着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碎,闯海潮中有人选择离去,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有人则选择坚守,成就各自事业,成为海南建设的中坚力量。

  经过25年艰难曲折探索,现在的海南,已经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步入青春花季,迎来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而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精神,一直支撑着大特区前行!

  体制改革

  小政府大社会

  建省办特区伊始,海南便勇担改革“试验田”的重任,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留下一连串敢闯敢试的足迹。

  “小政府、大社会”,海南的决策者首先选择了向权力开刀的自我“革命”,即缩小政府的行政干预职能,扩大社会功能。

  1988年5月,海南的省直机构比原来行政区的机构少了近一半,人员编制少了200多人。一大批行政机构转轨,原行政区的11个经济主管局和8个行政性公司,转为经济实体,进入“大社会”。

  政府的权力小了,企业独立决策权力大了,社会的活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海南的市场机制得到迅速发育,仅两年时间,全省生产资料市场调节率即达到70%以上,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放开粮食价格的省份。

  由率先推行“小政府、大社会”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海南,势如破竹地取得多项“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行政机构最小、公务员最少、农民负担最轻;全国第一个简化审批手续实行公司直接登记制;全国第一个实现“公路交通无关卡”;全国第一个实现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全国第一个实行大型基础设施股份制……

  “小政府、大社会”被称为中国体制改革的一朵奇葩。它为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超前试验,也为国家“大部制”改革提供了参考模式。

  直到今天,全国各地不少正在推行的改革举措,都能在海南找到先行先试的背影。

  发展出路

  早在建省前的1987年,海南建省筹备组即清晰地看到,面临“低起点”的海南要实现赶上发达地区的“高目标”,其出路,在于吸引境外资金。而要吸引外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然不能适应。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海南在全国率先叩响了市场经济的大门。

  “建设大特区就是要实行市场经济,自觉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1988年9月1日,海南首任省委书记许士杰在海南省第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企业不分大小,不分经济成分,一律实行平等竞争。

  在25年前的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仍然一统天下的情况下,海南将发展市场经济的理论,上升为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并以党代会报告的方式确立为推进海南经济特区发展的行动纲领,实为石破天惊之举。

  海南著名学者廖逊说,海南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整整早了5年;而提出一切经济成分平等竞争,比党的十五大的类似提法,早了9年。

  转变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建省办经济特区后的短短数年内,海南的外资企业迅速发展到近万家。

  从自发探索到自觉培育,由无序到有序,海南一步一步朝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前进。

  “在举世瞩目中,海南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海南人民踏上了通往理想境界的金光大道。……海南省作为我国开放改革的前沿、超前试验的基地,无论成功的经验,抑或失败的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对全国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都将起到探路石的作用。我们要走的是前人未走过的路,要做的是前人未做过的事,其艰难险阻,在所难免。然而,正因为如此,其使命才倍觉重大,其任务才更显光荣。”

  这是发表于海南日报1988年5月20日一版的编辑部文章《前进!海南人民》中激情澎湃的话。

  岁月如梭。今天,站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的门槛上,重读这篇文章,感慨万千,倍感亲切。

  我们看见,正是敢闯敢干的大特区精神,支撑着海南在曲折艰辛的发展道路上,改革不息,探索不止。今天的海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地承接、续写和肩负起大特区新的国家担当,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捍卫南海主权的道路上,正快马加鞭,奋发进取!

  历程

  省第一次党代会

  1988年9月1日至4日,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海口召开。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从思想上、政策上、体制上、精神文明建设上、社会环境上、党的建设上,为放胆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许士杰在会上作了题为《放胆发展生产力,开创海南特区建设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

  9月5日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会选举产生第一届省委常委、书记、副书记。常委:许士杰、梁湘、刘剑锋、姚文绪、鲍克明、缪恩禄、王越丰、刘桂楠、韦泽芳、李志民。书记:许士杰,副书记:梁湘、刘剑锋、姚文绪。

  老镜头

  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衔牌悬挂仪式在海口举行。1600多人出席了仪式。

  中共海南省工委书记许士杰、副书记梁湘分别在仪式举行前发表讲话。他们指出,海南建省后,工作的重点将由筹备建省转到发展生产力,振兴海南经济上来。海南省将集中力量,全面推进政治与经济体制的改革,按照国际惯例和海南的实际情况,制订并完善海南的各种法规。

  12时28分和12时40分,许士杰、梁湘先后为悬挂在大门口的“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两块衔牌揭去红纱。这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手持花团彩带的少先队员跳起了欢庆的舞蹈,醒狮队在节奏明快的鼓点声中腾跃起舞。周可斌摄

1988年4月26日12时28分和12时40分省委省政府衔牌悬挂1988年4月26日12时28分和12时40分省委省政府衔牌悬挂

  “自由港”

  海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梁湘1988年8月19日宣布,海南将把洋浦开发区建设成“自由港”。

  洋浦开发区最大的特色就是自由竞争,实行自由对外贸易政策,保障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外来投资受法律保护。对工商业和其它行业实行自由开放政策,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工业投资、技术进步和开拓新兴产业。

  洋浦开发区遵循“层次广、人员精、权力大、效率高”的原则设置管理机构,并首先建立适用“自由港区”的法律体系。

  “三十条”

  “三十条”即琼府(1988)22号文《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1988)26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主要内容包括:鼓励境内外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投资开发海南,兴办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用好、用活、用足优惠政策,从简、从快办理审批、登记及其他手续。

  鼓励外商成片承包、综合开发工业区及本省沿海岛屿;简化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手续和环节,建立土地市场,土地出让采取公开拍卖或竞投的方式等。

  亲历者说

  亲历“十万人才过海峡”大潮的律师刘宁刚——坚守热土的“闯海人”

  -本报记者张惠宁

  深夜里船迎风往南航行,激起了一阵阵浪花,“那不是浪花啊,那分明是我们一颗颗澎湃的心。”

  50岁的海南新概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副主任律师刘宁刚,回忆起25前上岛的情景,“满载抱负和激情,像革命青年奔赴延安一样,我们迎着希望的波涛向海南奔赴而来。”

  1988年3月上岛时就租住在海口东湖三角池附近的招待所,木板床,每晚5元。他最难忘的是一到晚上,三角池一带聚满大学生和求职人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争先恐后地站在桌子上慷慨陈词,交流着找工作的经验,鼓励大家坚持,坚持,相信海南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拿着海南一家单位的商调函,刘宁刚返回青海办理调动。组织部门却不肯放他走。他去意已决,1992年他干脆啥都不要了,携妻带子义无返顾地奔赴海南。

  “海南政策确实‘活’。”刘宁刚说,作为一个后起的小省,当时很多政策却走在了全国前列。比如对律师行业的管理,海南率先出台了《海南经济特区律师执业条例》,允许律师在收费上可协商收费,允许设立个人律师所等,连刑事案件都可以协商收费,这余地很大呀!真正体现了特区的“特”字。那时大批年轻人报考律师,很多大牌律师南下海南,海南律师界真是人才济济!

  潮起潮落,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碎后,不少知名律师转向北、上、广。刘宁刚对此不为所动,“那么困难的时期我们都坚守住了,现在还有什么守不下去的?”他甘愿不离不弃守着这片热土,相信付出必有回报。

  果然,“海南一天比一天好。”2009年,海南升起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风帆,又一次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瞩目和世界的关注。

  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五星级酒店岛……海南有了越来越多的美誉,刘宁刚更期望海南能成为“人才岛”。

  海南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好时期,当年离开的律师有的又回到海南。如何能长久地留住精英人才?刘宁刚建言,海南需进一步创造宽松环境,制定更优惠的政策,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本报海口4月9日讯)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