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经常和一帮小伙伴爬上那两根斜着的柱子,从上面滑下来,来来回回,每次都弄得满头大汗,有人还从上面摔下来过。所以,那两根斜柱格外光亮。”黎正明说,牌坊建造得很结实,但在上世纪60年代末,这个牌坊被红卫兵拆掉。现在的牌坊是后来才立的,模样没有变。“听老人们讲,崖州古城曾经是一座坚固的城池,城墙高高耸立,城内有衙门、庙宇、花园等,古城东、西、南、北都有城门出入,现在只有南门‘文明门’在几经劫难后幸存。东门外曾是繁华商业街区,店铺林立,那里有茶馆、打铁铺等各行各业,有布匹、纽扣等商品销售。西门外有广度寺和迎旺塔,另外就是广袤的农田,崖城自古土地肥沃,农民就在那里耕作。南门外不像现在这样,以前是没有房子的,视野很开阔。”
文明门前这一区域在当地人的记忆里,最初是一片洼地,一遇暴雨、洪水便被淹没,直到有了大隆水库,这里才不再被淹,居民们也开始来此建房,使这里成为人流密集、车水马龙的闹市区。只是,他们觉得“现代的建筑与文明门古韵风格迥异,不太搭配”。
古城雄风抗击倭寇可歌可泣
4月19日下午4点半,记者再次来到古城墙边时,见到了看守古城墙的沈天麟老人。老人今年72岁,精神矍铄,曾是附近的东关村委会(现东关社区居委会)主任兼村党支部书记。
“今天上午,我去社区开会了,所以没见到你。我已经退休多年了,崖城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临时请我管理一下城楼。”沈天麟说,他的主要职责是防止有人到城楼上搞破坏,有空也打扫一下卫生。
不过,沈天麟还自己给自己“找”了份额外工作——每当有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想多了解一些城墙的历史,他总会耐心地给游客讲解,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城墙的历史告诉游客。
“千百年来,崖州古城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沈天麟说,崖州古城虽然据海占山设防,但这些目的在于防范和镇压民众暴乱的军事设施,并不能遏制倭寇、海盗和土贼的骚扰和掳掠。
“明代万历年间,倭寇进犯崖州,围攻州城多日,情况十分危急。曾任浙江训导的崖州学正罗士俊偕同文武官员,‘鼓励民兵固守,倭围城数日,知有备,引去,民赖以安。’罗士俊更是与兵民一道,日夜守城,倭寇多次攻城不下,最后终于在兵民的反击下望风而逃。”
“浙江海宁人邬若虚是万历年间的一位崖州知州,他上任伊始便遇上当地暴民猖獗攻城,于是率领兵民增高和加厚城墙,并且开挖护城河,同时加强防卫,连续50天‘裹甲不解’,贼寇无计可施,只好撤离。”
类似这样的故事,沈天麟还能讲出很多。
“城墙正在修缮中,没有对外开放,但每年的冬春季都有不少北方来的候鸟老人到这里游览,有时还牢骚满腹,我就耐心地给他们解释。”在被问及古城保护事宜时,沈天麟说,“我告诉他们,有关部门正在准备修缮,马上就要动工了。”
马任年在看管工地,他告诉记者,城墙边的一些房子已拆迁完毕,修缮城墙的部分材料也运来了,修缮工作很快就会动工。
古城新生边城斜照即将重现
据了解,崖城镇2007年就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从国家到地方,都投入了不少资金,这些年来,相关部门在崖州古城保护方面到底做了些什么?4月23日,记者到三亚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委员会了解情况。委员会顾问何擎国接受了记者采访。
针对一些游客、市民、网友认为崖州古城保护不力,2008年坍塌的城墙至今还没有修好的质疑,何擎国作了以下解释:崖城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后,经过有关专家1年多的调研、论证、修改、评审,2009年,《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完成,海南省人民政府于2011年9月正式批准实施,三亚市政府先期投入400多万元改造古城文明门前周边的60栋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并启动了崖城历史文化名镇古城保护修缮项目,对崖城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其中包括古城文化街区道路、古城南门前广场道路保平村入口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增加给排水、上线下地、人行道、路灯等项目。同时,还修缮了古城南门及城墙、水南盛德堂、梅山孙氏宗祠等。
何擎国说,城墙上的尊经阁已经建好,城墙之所以还没有修缮,主要原因是省文物保护部门没有完全同意之前报上去的修缮方案,只同意了尊经阁部分,所以就先修尊经阁。省文物部门要求对城墙部分进行考古发掘,提供真实依据,仅文明门城墙就经过3次考古发掘,这花了1年半时间。考古发掘出大量与崖州古城相关的建筑遗存,如瓦当、板瓦、铺砖等,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如瓷碗、瓷罐、陶罐、铜钱等,共计200余件。考古发掘弄清了古城墙的走向、结构、保存状况及其它相关情况,为城墙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了科学的考古学依据,也为崖州古城修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城墙修复设计已获得省文物部门的批准,设计单位也对设计图纸重新做了调整,很快将修建起两边共140米的城墙,届时老“崖州八景”之一的“边城斜照”将重现世人眼前。
“文物修缮工作是一件很费时间的事情,表面上看工地没有人施工,实际上我们在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急也急不来,只有按程序走。”何擎国认为,以前在文物修缮方面有些草率,如1993年对文明门古城墙修缮时,在没有弄清楚城墙的历史,就把剩下的土墙推平,然后用一些青砖、水泥建一堵城墙,这些符合文物修缮要求,但属于“建设性破坏”。
“古城遭到破坏,我们都很痛心。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子孙后代将很难看到崖城的古建筑了。我们对崖城的337处古民居进行了调查摸底,拍照、测量,但还是阻挡不了部分古民居遭拆除的命运。”何擎国拿着一本厚厚的资料说,老百姓也愿意把古民居作为文物保护下来,可是,随着人口增加,他们没地方住,有些房子已经成危房了,相关部门暂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安置措施解决居住问题,百姓也很无奈。崖城本地古建筑虽比不上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的辉煌,但它有其独特性,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文明的见证。
从唐朝起不少官僚名仁被奸臣陷害,曾被流放到崖州城来。单是副宰相以上的重臣就有14人之多,如唐朝的韦执谊、韩瑗,宋朝的丁谓、赵鼎、胡铨,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倬、赵谦等。尤其是著名的唐高僧鉴真和尚于唐代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日本时,遭遇强台风袭击,所乘坐的帆船飘流到崖州宁远河口,他在这里帮助修建了大云寺,留下了一批准备带去日本的佛教经典,这是崖城文化史上带有神奇色彩的宝物。元朝的黄道婆,也曾在崖城的水南村居住了近40年之久。
崖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项目的开工建设,将使这里重现古城风貌,让人更近地触摸到它的古色、古韵、古味。
“对崖州古城的修缮,我们将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尊重历史,根据国家《文物法》的要求,保持其原真性,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的工艺,尽可能地恢复古城风貌。”何擎国说,对于“修旧如故”,他有着自己的理解:古建筑“修旧如故”,不是要呈现它如今人所见的沧桑破旧的老态,而应该是将它曾经最光彩照人时的面貌展现给世人,这才是历史风貌的真正内涵。
对于崖城历史文化名镇的价值,名镇规划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精妙地总结为:“琼崖边邑古风悠长,名仕贬谪天涯道远,儒道佛学文化深厚,海上丝路商贸名港,热带田园山环水绕,棉纺故里贡品丰饶,民族融合黎汉友好,红色革命英雄辈出。”经过3年多的修缮,三亚市崖城历史文化名镇首批5个项目,即崖保道路改造工程一期、保平入口公路、骑楼街、盛德堂、城门前广场的修缮工作已完成并通过验收。改造工程二期预计投入1.5亿元,其中今年计划投资5000万元用于“保平村沿河道路景观和道路改造”、“保平村20处历史建筑修缮”、“临高村15处骑楼改造修缮”、“迎旺塔、广济桥和何秉礼故居修缮”、“古城北楼后道路改造”6个项目的保护修缮。
随着保护修缮工作的推进,崖州古城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充满期盼。(本报三亚5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