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景区周边还会进行园林绿化、水系统改造等工程,以精致的自然景致,全方面地衬托五公祠人文气质。
软件与硬件、新设施与古建筑在整体的规划与融合后让五公祠这个“不可移动文物”再次焕发新的光彩,也为城市带来新的旅游热点。
海南文物建筑修护现状:
经费有限人才短缺
丘浚墓、海瑞墓、五公祠……这些文化遗产修缮与保护工作一定程度上也在反映着海南这些年来在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现状。
“谈及文物的保护,特别是在古建筑方面,钱和人恐怕是目前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王大新说,由于不可移动文物的特点,这些古建筑都算得上是“濒危文物”,亟待修复。而一座建筑的修复往往一动就是“大动作”,这也就意味着需要较大的预算。
文物建筑分为全国级、省级、市级保护单位等,相关部门一般会根据它们的轻重缓急展开修缮,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一些相对而言不是那么重要的古建文物就很难及时得到修复。
在王大新看来,除了经费,专业人才的短缺也是海南在文物建筑修护与相关文化拓展方面存在局限的原因。例如,海瑞墓其内部的展览方案就是外请团队来协助完成。一些古建筑的勘察及修复方案等也需依靠外省团队来进行。虽然,外请团队来进行相关工作并非仅存在于海南,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省从事这一方面工作的人数实属有限。
除此之外,公众法制观念与保护意识淡薄也影响着文物建筑的保护。
“早些年,大家保护意识不强,老城区里一些居住在文保单位里的人们为了提升居住环境而对所在的文物建筑造成一些损坏。”王大新说,近几年来随着政府的重视与宣传,人们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城市的管理者亟需思考的是如何实现文物保护与现代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
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曾参与负责过丘浚故居、美榔双塔等文化遗产修复的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主任王亦平也给出自己的看法:不可以“现代工程”的思维去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以针对现代建筑的标准衡量文物建筑的完成,切忌“简单粗暴”。同时,保护工作不光是“技术”要硬,行政监管也应强大起来。
文物要“用起来,传下去”
不能“尘封在仓库里”
修缮文物建筑,除了实现保护,其更多的意义在于传承。这种传承并非仅是一座实体建筑的流传,更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代代相传。而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注定了其传承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的16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随着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及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可以看到文保工作的方向逐渐在从前8个字向后8个字转变,”王大新说。
用起来,传下去,令人深思。
深度发掘文物建筑的文化内涵是让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传承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如五公祠未来将展示唐宋文化与移民文化一样,一座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能让这些文物“活”起来。“去发掘背后的故事与文化,让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不是‘尘封在仓库里’的保护,而是在公众面前绽放光彩,引得更多关注。”王大新说。
在这里,了解海南!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海南官方微信(xinlanghainan)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