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保一家世代传承的手抄本《更路簿》。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摄王书保一家世代传承的手抄本《更路簿》。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摄
根据潭门渔民手抄本《更路簿》编绘的《西、南沙群岛渔业更路图》。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摄根据潭门渔民手抄本《更路簿》编绘的《西、南沙群岛渔业更路图》。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摄 

  打开一扇沉重的木门,潭门镇孟子园村渔民王书保走进镇上那家自费建立的《更路簿》展览馆,拿出一本祖上传承了多年的《更路簿》。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磊

  这本《更路簿》,王书保的祖父记、父亲记,内容代代不断更新,记录着南海各个岛礁线路图和传统渔场所在地,凝结着世代在南海谋生的王家几代的心血。

  如今,作为《更路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的王书保,在经历了大半辈子的闯南海的经历后,他更是感觉到《更路簿》在南海文化的重要意义,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更路簿》,更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更路簿》的传承之中。

  《更路簿》代代记,代代有更新

  “我父亲用《更路簿》驾驶着木帆船出南海打渔,当年他交给我的《更路簿》上每一条线路,到如今我还能倒背如流。”站在那间《更路簿》展览馆中,王书保拿出一本略微发黄的日记本,内页上用钢笔整齐地记录着南海上一条条航线。

  今年57岁的王书保, 18岁就开始出海捕鱼。28岁时就当上了轮机长。他手中保存的那本《更路簿》传自他的父亲,而他那位经验丰富的父亲,手中的《更路簿》则传自于王书保的祖父,而他祖父的《更路簿》也是从上一代手中接过……与其他版本的《更路簿》一样,这本抄写在笔记本上的《更路簿》,凝结着世代在南海谋生的王家几代人的心血。

  这本《更路簿》上,有王书保祖父所做的记录,也有父亲留下的笔记,每一代人都会为《更路簿》补充新的信息点。传到王书保手中时,上面已经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多条线路,不仅记录着前往西沙、南沙的各条线路,还记录了水流的变化、标注了容易发生海难的海域,甚至更详细地将岛礁附近的南海传统渔场标注出来,并注明在那里能捕捞到什么样的海产品,可谓一本西沙、南沙渔场百科全书。

  当年,从父亲手中接过那本用油布包了一层又一层的《更路簿》时,父亲坚持让王书保用《更路簿》上的方法驾船,并对他说要想从海里谋食,必须把《更路簿》熟记于心,至今王书保觉得当年父亲的教诲不无道理。

  “待到我掌船时,已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潭门渔民都用上了机帆船,但我依旧用《更路簿》来定位航线。”王书保说,都说《更路簿》只适合用于木帆船时代,那时他每次出海前,都会拿出《更路簿》计算一番,便知道行船轨迹。

  王书保这样解释机帆船上使用《更路簿》的秘诀,他根据航速、水流、风速、时间的计算,可以算出航船的实际行驶里程,然后以一更10海里,将行驶距离换算成更数,这样就可以用《更路簿》的记载导航了。王书保说,他一直用着《更路簿》上记载的线路进行导航,没有出现过任何错误。

  “都说现在用上了卫星导航,《更路簿》没有用了,但你可曾想过,如果一旦现代化定位设备失灵,在海上如何行船?因此在南海上行船,最可靠的还是老祖宗留下的《更路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