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保说到这里,还讲了20多年前他在南海上的一个亲身经历。

琼海老船长、“南海航道更路经”代表性传承人王书保。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摄琼海老船长、“南海航道更路经”代表性传承人王书保。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摄

  1987年秋天,王书保驾驶一艘机帆船前往西沙捕鱼,一路上,他严格按照《更路簿》上记载的航线行驶,在航行途中,王书保遇见一艘从三亚榆林港开出向南行驶的轮船,这艘轮船航速较快,不一会在海面上就不见了踪影。第二天上午,当王书保的渔船行驶至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时,却发现昨天见到的那艘轮船缓慢地朝海南岛方向行驶,觉得蹊跷的王书保通过电台与轮船取得了联系。

  在电台里,轮船的船长告诉他,这艘轮船的目的地是西沙永兴岛,定位系统采用的是无线电罗兰器定位,由于那天罗兰器发生了较大的偏差,导致轮船偏离了原有航线。轮船的驾驶者将船驶入永兴岛附近海域时,费了好大的劲都没有找到永兴岛,无奈之下又将船开了回来,并且一边开一边重新定位寻找永兴岛。当王书保发现这艘找不到目的地的船时,它已经在永兴岛附近海域来回转了多趟。

  “一旦定位系统偏航太多,距离目标岛屿太远,在茫茫大海上是用肉眼看不到岛屿的。”王书保说。后来,王书保让自己的渔船为轮船引路,轮船才准确地驶入永兴岛码头。

  让越来越多的人

  熟悉《更路簿》

  在海上忙了大半辈子的王书保如今已经很少出海,可闲不住的他和家人在潭门镇办了一个养殖场,闲暇之余,他还凭借着多年轮机修理经验,为潭门港中的渔船修理轮机。他的儿子王振忠更是将《更路簿》背后承载的海洋文化结合到了产业中,在潭门镇开办了一个贝壳艺术品加工的工艺产业园,园中设有《更路簿》展览馆,分为南沙馆、中沙馆等分馆,那本祖上传下来的《更路簿》便成了镇馆之宝。

  去年11月,在琼海市文化馆主办的《南海航道更路经》传习活动中,作为《更路簿》传承人之一,王书保带领着30名学员驾驶着渔船,从潭门行驶至西沙。那次的航行,他们没有用卫星定位系统,所有的线路定位都是依靠那本祖上传下来的《更路簿》,王书保在船上手把手地教这些年轻人使用罗更、《更路簿》定位,当渔船安全准确地行驶至西沙群岛时,船上的学员们无不为这本南海奇书的神奇和王书保精湛的航海技术称奇叫绝。

  王书保觉得这次出海是这些年来航行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次,再次向新一代的船员证明了《更路簿》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他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多举办几次,并希望政府在潭门建立固定的传习基地。

  他表示,尽管自己年近六旬,到时候还是愿意带着有意愿学习《更路簿》的学员出海传习,他说:“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了解《更路簿》,愿意将它传承下去。”公式

  2015年11月,作为《更路簿》传承人之一,琼海潭门老船长王书保带领着30名学员驾驶着渔船,从潭门行驶至西沙。

  这一次的航行,他们没有用卫星定位系统,所有的线路定位都是依靠那本祖上传下来的《更路簿》,王书保在船上手把手地教这些年轻人使用罗庚、《更路簿》定位。

  当渔船安全准确地行驶至西沙群岛时,船上的学员们无不为这本南海奇书的神奇和王书保精湛的航海技术称奇叫绝。

  每代人都在使用,每代人都在更新的《更路簿》,在现代科技全球定位系统“称霸”导航领域的今天,依然有其实用价值,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