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回村种地的“账本”

  青壮年决心回村种地,经过经济、亲情、生活状态等各方面的权衡

  6月的阳光火辣,庄耿雄,这位东路农场4队的种植户,刚刚从地里干完活收工回家。妻子已经做好了饭菜,坐在新盖的楼房里,一家人其乐融融。30岁之前,庄耿雄从没有干过农活,一直在广东佛山打工。2004年,和在打工期间相识的“80后”妻子结婚后,决定回到农村种地。

  “父母年纪大了,留下的土地无人耕种。”庄耿雄分到了15亩地,6亩种上了荔枝、9亩种上了胡椒。“农业是一个技术活,定植、施肥、剪枝、控梢、病虫害防控等,每一项里面都有很多知识。”在农场技术员和父母的帮助指导下,当时还非常年轻的庄耿雄夫妇,掌握了种植技术。

  10多年过去,庄耿雄已经儿女成双,“日子过得还不错”,去年他还拿出积蓄盖起了新房。

  “今年荔枝产量虽然比往年偏低,但是价格不错,青果卖到了4.5元/斤,自己种管,每亩成本大概两三千元,6亩荔枝赚了近3万元。现在开始采摘胡椒,今年胡椒价格也不错,45元/斤,每亩胡椒产量有三四百斤。”庄耿雄说,今年应该有10多万的收入。

  在庄耿雄的回村“账本”里,计算的是经济、亲情和生活状态,经过了多方面的权衡。

  “这边土壤肥沃、水利设施完善,做农还算是能赚钱的。”庄耿雄说,在外面打工,一个月也就两三千元,夫妻俩工资加起来一年也就五六万元,还要承担房租、回家的交通费用,由于工资不多,还把一家老小留在村里,没法照顾,“留守儿童”对小孩的成长也不好。

  庄耿雄说:“干农活虽然晒点、累点,但是相比打工要自由,空闲时间也多,一年到头,真正下地干活的时间,也不到半年,生活安逸而稳定。打工并非长久之计,年纪大了很难再找到工作,在打工所在城市也很难落户口,人的生活是飘着的。”

  53岁的东路农场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员王振江经常奔波于农村,他说,在耕地质量较好,产业较成熟的村庄,种地还是有“接班人”的。

  “一般来说,20来岁的年轻人会走出农村,因为这个时候父母正值壮年,家里无地可种,而在城市可以开阔视野,出去闯一闯也是好事。”王振江说,如果农业有效益,等到了30多岁,父母渐老,自己也结婚生子安定下来,年轻人就开始回到农村“接班”了。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回到农村,例如儋州市的木棠、峨蔓等乡镇,海口石山镇,白沙南开乡等地部分乡村,或地处边远,或人均耕地少,或耕地质量较低,如果不发展非农产业,年轻人回来种地生活往往会比较困难。

  陵水文罗镇坡村与五星村相邻的两个村庄,就因耕地质量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命运。“我儿子儿媳都是‘90后’,也都学会了种地。我们这里土好,水利设施好,种圣女果每亩平均利润有上万元,村子每个旮旯的土地都种上了,每亩地租高达1600元。”坡村支部书记王仁会说。

  而在五星村,土地贫瘠、缺水,每亩300元的地租都没有人种,种地产生不了效益,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部分耕地撂荒。

  非农产业活跃农村经济

  可引导农村新生代参与二三产业发展,实现收入多元化

  6月,乐东利国镇茅坡村,蔡振鑫家的160亩木瓜地里,一排排的木瓜树在海风中摇曳,树上的果实已经长得圆溜溜的。过去的一年,这位“60后”农民带着“80后”的儿子,呵护着这片田地,先后投入耕地、种苗、水、肥、农药、管道等资金,近130万元。

  这位种了近10年木瓜的农民,种植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从最初的不到20亩,扩到了160亩,并且只种植木瓜。

  “刚开始种木瓜,一斤木瓜平均能卖到两三元;而现在,一斤两元已算是高价。”蔡振鑫说,每亩利润降低,就通过扩大种植规模来增加收入。“曾经种植20亩地能赚20万元,日子就过得不错了,可是当每亩利润降到3000元,20亩地只能赚6万,这就需要通过扩大种植面积维持总收入。”

  但是,逐年增加的成本成为一道难题。“种植一亩西瓜,10年前的成本是4000元,而现在差不多需要6000元,仅仅农药化肥的成本就增加了一倍。”文昌市铺前镇东坡村村民史克善说,投入产出比低。

  海南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教授柯佑鹏说,热带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随着内地大棚蔬菜的发展和东南亚国家农产品输入国内,海南农产品的利润空间被压缩。

  “但是,海南农业逐渐从大众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变,是稳定农民收入的一个很好的契机。”柯佑鹏说,企业要做品牌,就需要稳定的优质货源,农民可以与企业合作,成为牢固的产业体系中的一员,并且还可以从企业获得种苗、农资和金融等服务,降低种植成本。

  不过,农村的人均土地有限,利润空间也有限,拓展非农收入也是留住“年轻农民”的必然。柯佑鹏认为,外出的农村新生代,很多比父辈知识更加丰富、视野更开阔,也能够更容易接受新思路,可以引导他们回乡在一产的基础上发展二三产业。

  今年27岁的林维,两年前放弃了在三亚的旅行社工作,回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什进村,整合了亲戚3栋共18间客房,投资开办了“维维黎家民宿”。“今年5月,我们又推出黎家深度游,村里有两位年轻人放弃了在省外的高薪工作,回来加入了我们的团队。”林维说。

  “农产品是商品,农业生产过程也是商品,农村生活也可以成为商品。”林维说。

  林维认为,年轻人回乡经营田地,不仅只是将眼光盯在生产环节,需要延伸产业链,扩大利润空间。

  “栽下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还需从农村环境、文化感情、休闲娱乐等方面加以考量

  林维的回乡创业,得益于一个“平台”,那就是美丽的村庄。走进什进村,一座黎族特色的村庄映入眼帘,40多栋别墅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干净无垢,道路两旁、房前屋后花草绽放。

  “如果是5年前,在什进村做民宿是不可能的,那时候村子虽然山清水秀,但是村民住的是茅草房,道路泥泞不堪。”林维说,保亭提出“大区小镇新村”,引入企业,在什进村打造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才有了自己的发展平台。

  能够吸引外来游客的村庄,也就能留得住本地村民。反过来说,要想吸引外来游客,首先要留住本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