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潭门渔民共话《更路簿》前世今生

  南海本就是我们的“祖宗海”!

  -本报记者 陈蔚林 实习生 陈卓斌

  历经风吹日晒、海水浇淋,这一双双青筋凸现的大手仿佛镀上一层古铜。与平日里撒网收网的自如不同,它们小心翼翼地剥开一层塑料膜,再剥开一层旧报纸,最后剥开一层柔软的布头,终于把世代相传的宝贝稳稳当当地捧了出来。

  7月8日下午,《更路簿》历史文化专题座谈会暨《南海更路簿》图书发行仪式在琼海市潭门镇草塘村举行。村里的老船长不仅应邀前来,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更路簿》的前世今生,还不约而同地带来了他们的传家之宝——罗盘、《航海图》、《更路簿》。

  “都说宝贝不可轻易示人,但在祖国需要它们的时候,我们怎能藏着掖着,只顾小家、不顾大局?”祖祖辈辈驰骋在无垠的碧波之上,潭门渔民的心胸也如南海可纳百川。

  用生命写就的《更路簿》

  随着南海仲裁案这出闹剧接近尾声,《更路簿》作为海南渔民世代守护南海、开发南海的历史见证,逐渐拨开历史迷雾走到人们面前,为中国南海主权提供了任何国际的强权、舆论的欺骗、政治的谎言都不能抹杀的有力证据。

  其实,在人们认识到《更路簿》的重大意义之前,早已有这样一群人将其视为“护身符”,当成“命根子”。

  在潭门渔民当中流传着一句古语——“自古行船半条命”,他们甚至把每年农历十月到第二年农历二月出海的120天称作“120个灾难”,而《更路簿》就是能够帮他们避开灾难的宝典。

  渔民卢裕永讲起沉重的往事:因为南海风云难测,他的祖父卢家万于1948年遇难,尸沉南沙附近海域;大伯卢传民于1952年遇难,尸骨埋在西沙晋卿岛;哥哥卢裕洪于1996年在去往南沙的过程中遭遇台风,全船18名船员无一获救……

  从记事起,卢裕永就对祖孙三代经历的无情海难铭心刻骨,但苦痛依然无法改变他们继续闯荡南海的勇气和决心,“因为,南海本就是我们的‘祖宗海’!”

  战天斗浪养成的家国情怀

  “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我的祖父和父亲在出海之前都要拿出《更路簿》和《海图》,根据风向与风速来核实即将出发的线路。”看风驶船是祖辈为渔民何世轩传下来的宝贵技能,跟随《更路簿》的指引,他用双手为家人创造了富足的生活,“可以说,它是渔民远海航行的‘指南针’,也是渔民安身立命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