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版面截图海南日报版面截图
郑文泰接受采访。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孙谋 摄郑文泰接受采访。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孙谋 摄
扫码听一听郑文泰讲他与海南的故事 “扫一扫” 看郑文泰访谈视频扫码听一听郑文泰讲他与海南的故事 “扫一扫” 看郑文泰访谈视频

  ■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何慧蓉

  核心提示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是心的回归。

  对归国华侨郑文泰来说,1992年回到万宁兴隆,开荒种树、换土造林,就是心的回归。

  近日,记者再次见到了郑文泰,深色鸭舌帽、裤腿上泥土点点、鞋子上是干涸的泥水,被太阳晒得发红的脸上满是阳光的痕迹。就如他所深爱的绿色一样,郑文泰身上散发着阳光和泥土的清新气息。

  植根于泥土,沐浴着阳光,万宁兴隆上万亩的热带花园、绿色王国是郑文泰留给子孙后代的“热带植物基因库”。老骥伏枥,情怀不朽,年过古稀的郑文泰仍奔波在植梦的路上,不辞辛劳进行生态修复,实现绿色梦……

  1964年,当时年仅19岁的郑文泰还是华侨大学热带植物专业的学生,第一次到了海南,来感受中国的热带植物。“100多公里坐车走了好几个小时,还要过河,交通极不方便”,这段经历让郑文泰觉得是“知识面的提升”。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只是缘分的开始。

  从1992年开始,郑文泰陆续地将自己名下的酒店、房产等资产卖掉了,揣着上亿元在万宁兴隆搞起了“绿色革命”。这是个跟以往工作完全不同的领域,郑文泰脱掉了西装、皮鞋,涂上了防蚂蟥的药,背着干粮、水开始进山找物种,开始种树造林、栽花建园。

  二〇〇八年五月五日,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在万宁市举行,郑文泰正在传递火炬。资料图

  两度结缘海南

  为华侨打造“海南之家”

  半个多世纪前,郑文泰第一次来到万宁兴隆。那是1964年,当时年仅19岁的郑文泰还是华侨大学热带植物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下乡”到了海南,来感受中国的热带植物。从海口到兴隆,“100多公里坐车走了好几个小时,还要过河,交通极不方便。”这段经历让郑文泰觉得是“知识面的提升”。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只是缘分的开始。

  郑文泰祖籍福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父母有着殷实的家产,他们希望唯一的儿子能继承祖业,把他们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房地产等产业继承下去。在读完大学之后,遵照父母的意愿,郑文泰成了一名打着“飞的”的商人。只是他不愿坐享其成,开始在广州、香港等地经营生意。打拼多年后,郑文泰亲手在香港、广州置下的资产也渐渐成为旁人眼中的“天文数字”,只是,学生时代亲手触摸过的山野中泛光的绿似乎渐渐远去,成为若有似无的一团“梦”。

  “我的父母甚至不想我留在中国。”郑文泰在中国从商的经历在父母看来只是“小打小闹”,练练手可以,但迟早还是要回去。但他们很快看出,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唯一的儿子并没有意愿与他们达成共识。第一场“博弈”开始。上世纪80年代,为了让郑文泰回家继承家业,父母在亲友圈放下话,谁能让郑文泰“走”(离开中国),就给几十万的报酬。然而,郑文泰依旧活跃在中国的商场。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前,曾参与过广州白云机场工程的郑文泰应邀参与海南华侨大厦的建设。华侨大厦交付后,郑文泰又离开了海南。海南1988年建省后,华侨大厦作为接待前来海南旅游、探亲和商务活动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外籍华人及外国朋友的重要基地,成为华侨在海南共同的“家”,在海南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华侨大厦只是郑文泰做过的无数的工程中的一个,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会成为他与海南缘分的第二个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