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音乐组合“伊人”在市民游客中心举办音乐会。 杨菊香 摄网红音乐组合“伊人”在市民游客中心举办音乐会。 杨菊香 摄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是海口市地标性建筑。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海口市民游客中心是海口市地标性建筑。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市民游客中心已成为小朋友们学习交流的场所。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市民游客中心已成为小朋友们学习交流的场所。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原题:海口市民游客中心持续“走热”,为全民参与文化活动带来有益探索

  没有围墙的文化“打卡地”

  今年春节以来,海口市民游客中心很“热”,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得以延展:各种艺术交流学习及大众的、小众的文艺活动层出不穷地在这里举办,由于对参与者不设任何门槛,成为当前椰城最接地气、最富包容性的文艺多功能中心。这一张开双臂的开放性特点,与海南加快推进自贸区(港)建设当中的开放属性完全契合,全民的参与,正在让这座市民游客中心,悄然间拆除了曾高高在上的“文艺围墙”,成为新时期开放型都市的文化指征。

  A

  逐步形成

  城市文艺聚集地

  2019年4月19日晚,海口市民游客中心报告厅,又一场充满艺术浪漫的手风琴音乐会在这里举行。20多位演出嘉宾和200多位到场观众美好相遇,知名网红音乐组合“伊人”依旧成为演出嘉宾,京城平民歌手张春建等作为弹奏和演唱的亮点,在现场拉手风琴、弹吉他、吹口琴,每个节目的演奏通过眼神的交流,琴瑟和鸣之间超越了一切语言。

  就像老朋友在回味老电影老故事一般,真诚又质朴,热烈又纯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而无商业化的煽情味道。在场的观众们用“惊艳”来形容自己的观感所得。从红裙子弗朗明哥舞蹈到观众共同参与的快闪音乐合奏那一刻,每位观众都仿佛是演出者,热情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其中,很多到场的朋友久久不舍散去。市民杨女士感言说:这样有特色的文艺活动,能免费参加,融入其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演出的美好,更是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文艺气息。”

  从今年以来数十场在市民游客中心举办的文艺演出活动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文艺活动都非常有特色,吸引眼球。尤为突出的是,演出嘉宾包括主持人、舞蹈演员、快闪乐手、摄影师、甚至直播平台,绝大多数都来自普通市民。从年仅五六岁的小小舞蹈演员,到年逾古稀的白发艺术家们,他们主动参与到各类文艺活动当中。热心的民间艺术家和音乐爱好者,他们让今年以来的每一场文艺活动都倍加精彩。不少文艺参与者表示:“惊艳于市民游客中心策划和举办的精彩节目,也惊讶于一座城市的包容力,它吸纳着来自江河湖海的力量,蕴藏着丰盛的能量。”一系列的文艺尝试,使得从今年春节迎客以来的市民游客中心,成为继骑楼老街传统文艺街区之后,又一处在城市中心崛起的文艺聚集地。

  B

  让普通人大胆地走进来

  市民游客中心,顾名思义,是服务于普通大众,为人们获取城市信息和数据方面提供便利的场所。也因此,在建设伊始,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座由我国知名设计师设计的外观独特的到访中心,其内里,也可以做到独树一帜。

  市民游客中心位于海口滨海公园,位于“三园合一”之后的滨海公园的核心位置。在建设完工伊始,业界对这座建筑还有不少疑异。比如,外观茅草屋顶蜿蜒起伏的造型,大气美观,但建筑是否经得起台风、雨季和长期潮湿气候的考验?也有人担心,所谓市民游客中心,“花架子”会不会多一些?实际使用功能未必经得起推敲……此类种种,事实上在考验着地方政府在城市文化环境改善提升过程中的思谋与定力。如何将市民游客中心“从外到内”地打造好?如何让人们不分本地市民还是外来游客,都能够实现真正的“到访”?这些绝不仅仅是硬件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地落在内在环境设计、策划与建造上的“软功夫”。

  “市民游客中心,近到海南的三亚,远到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省份的城市,并不鲜见,也不稀奇,我们的初衷是要赋予它一种与其他城市到访中心所不同的内容,让它对海口文化的服务涵盖更广,让人们的参与度更高,甚至利用这一次契机,以新的形式来推倒过去的‘文艺围墙’,将城市新设施与城市新文化紧密融合。”海口市商务局局长蔡俏如是说。

  蔡俏所理解的中心的“软实力”,事实上也是海口市政府在滨海文化带上打造新文化聚集区域的一次有力探索。围绕市民游客中心,海口市的思路、考量和举措都非常细致:比如,设定展览的展出时间最多不超过2—3个月,使得更多优质展览可以不必久等即可进入。再比如,市民游客中心的文艺活动做到常见常新,定期和不定期的演出、论坛、培训、交流相结合,穿插排列,让普通人大胆地走进来,且不设任何门槛,更不会像私人空间那样收取费用,极大地提升市民的参与度……诸如此类的探索,在市民游客中心运营的3个多月时间里得以落地。“曾经一度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市民游客中心,原来如此‘接地气’!”接地气,成为不少参与过中心文艺活动的市民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