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旅游|广告服务|惠购|公益

|注册

新浪海南> 资讯 >社会>正文

九旬夫妻拾破烂帮助他人 捡馒头充饥(图)(2)

A-A+2013年11月21日10:49 解放日报 评论

  助人时老人慷慨大方,对自己却太过吝啬。几十年来,老人没有添置过新衣服,最贵的消费就是每月几十元的水电煤,平日伙食,除了外孙辈们和邻居们经常送些过来之外,基本靠从垃圾桶里“淘”。腿脚尚利索时,有回戴行舟去银行取退休金,由于早早就候在了银行门前等开门,竟被当成了要饭的,被施舍了几块钱。回家后,戴老把这当成笑料,告诉了对门邻居董学明听。许多邻居不忍,就在记者采访的那天上午,有位阿姨买菜回来,拿出其中一捆,悄悄放在了戴家门口。还有居民要扔纸箱等废物时,舍近求远,专门扔到戴家楼下的垃圾桶内。

  骨折后,戴行舟将在全小区转悠的重任托付给老伴,他也无力再蹬着三轮车去卖废品了,这让他郁闷颓丧了好久。屋内的垃圾日渐堆积如山,王阿毛唯有使唤大外孙帮着卖。大外孙开着外贸公司,所幸,这位小有成就的老板,并未出于常情地认为外公、外婆的做法是“给家里丢脸”,孝顺的他不想拂了外婆的意,硬着头皮将自家豪华私家车装着垃圾去卖。

  老人无子嗣

  戴行舟面对记者,不愿多交流,但当记者跟他说起上海国际饭店时,他脸上闪过一抹自豪,并指着对面一幢20层的高楼说,“国际饭店嘛,也就跟这幢楼差不多高了。”

  说完,他又有些发呆。或许,静坐在楼下那么长时间,要靠回忆来打发。或许,他的思绪曾无数次穿越回壮年,伴着那座保持“远东第一楼”之称半世纪之久、令众人“仰观落帽”的上海国际饭店,见证过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层层奢华,也旁观过那些西装革履、仪表堂堂的名流们来来往往、杯盏交错。

  看得出,戴行舟年轻时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从他的只言片语中,记者也片段地了解他的人生。只知道,他少年出道,在宁波当过修鞋匠,此后来到上海,先是在赌场做事。那时,他抽烟、喝酒,但进入上海国际饭店当大厨后,他竟一概戒了。也听他说,解放后,他给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做过菜,以后他去了北京。他屋内的2个樟木箱内,都是他当年在外工作时,随同前往南斯拉夫、捷克等国时的制服,老太婆赞道:“那可都是代表国家形象的啊!双排扣,挺括得很!”不过,老头子对这些制服视若珍宝,都压了箱底,平日只穿老太婆捡来的旧衣服。

  记者还了解到,王阿毛13岁时,就做了戴行舟家的童养媳,20岁,她正式嫁给了戴行舟。两人曾有一个男孩,但出生后1个月即夭折。王阿毛每每说到此,便忍不住泪水涟涟。戴行舟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从上海到北京,再驻外,每4年才能回老家一次,夫妻俩此后再无子嗣。王阿毛目不识丁,丈夫辗转多地,她自认为无权跟随,于是独自留在宁波老家,承担起照顾公婆的重任,并和三叔共同耕作18亩地。在几十年的留守岁月中,王阿毛无比疼惜孩子,相继帮着乡亲带大了6个娃。

  在带大6个娃的同时,戴行舟的弟弟也将一女过继给哥哥,夫妻俩当然视如己出。然而,继女在55岁时病故,两位老人深受打击。现在,经常前来照顾二老的,都是这位继女留下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都唤二老为“外公”、“外婆”。

  戴行舟62岁退休,执意回乡。王阿毛说,有关部门辗转找到二老,希望二老留在北京幸福苑安度晚年,但二老婉拒了。或许,对于戴行舟而言,在外漂泊了半辈子,最向往的还是落叶归根。

  他觉得目前的生活,完全不需要攒钱。他自己是离休的,看病住院,国家都给报销,老伴则有“大队劳保”,看病也只要自负40%。看得出,王阿毛对丈夫很崇拜,支持他所有想法,是典型的“夫唱妇随”,她说出大实话:“只要老头子不死,一定会把好事进行下去。但假若老头死了,我就不捐了,拿着‘大队劳保’,我要自己过活。”

  “被需要”的幸福感

  如果顺着戴行舟夫妇的“别样晚年”这条线索继续调查,会发现拾荒行善的老人,在全国并不在少数。

  2010年就有媒体报道,当年,盐城一名82岁老人张忠泉作出惊人之举,将自己多年捡破烂所得10万元巨款,捐给盐城慈善总会,而他自己每天的伙食不超过2元钱。

  还有山东九旬老人刘盛兰,近20年来靠拾荒帮扶了100多名贫困学子,被称为“最美老人”。他多年来最奢侈的消费之一,便是花180元,订了一份晚报,以便在报上寻找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

  有人在这些行善成痴的老人当中寻到了共同点,就是他们或无子嗣,或妻离子散孑然一身,由此分析,假若子孙满堂,他们或许不会如此忘我行善。

  果真如此吗?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耿文秀不认同这种推断,她认为这是对老人的“贬低”。她说,并非因为老人无子女才去行善,只能说因为无子女,老人行善更加了无牵挂、无人阻挡。“行善,其实是许多老人的一种内心追求,但一般而言,子女愿意遂老人心愿的不多,多的是横加干涉。故而,有子女的老人大数额捐款的事迹很少见诸报端。但也有其例,譬如华师大中文系百岁教授徐中玉捐出历年积蓄和稿费所得100万元,设立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这一壮举,就是他同女儿协商决定,得到家人支持的。”

  耿文秀告诉记者,无论是戴行舟、徐中玉还是刘盛兰、张忠泉等老人的壮举,都充分证明,人到老年,经历了漫长的人生风雨、坎坎坷坷之后,他们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较之于年轻时,有了更透彻的理解。“理性的老人,越走到晚年,越会问自己,活着为了什么?那些年轻时所看重的物质、外在的名与利等,到了老年皆成过眼云烟。他们会更看重心灵的满足,追求一个人的价值实现。中国之所以有‘死不瞑目’的说法,就是因为许多老人临死前,个人的追求仍未得到满足。”

  专门从事老年人心理研究的耿文秀通过长期调查发现,恰恰是那些见过世面之人更能够“放下”,而现今所流行的“土豪”,正是内心脆弱、自卑的表现。人越脆弱,越自卑,就越要用“土豪金”来将自己装点得闪闪发光。相反,盐城的拾荒老人张忠泉,工作时曾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而戴行舟老人,给不少社会名流、国际友人做菜,都是曾经风光,经历过“大场面”之人,才不会在乎被人嘲笑寒酸、抠门,才会疏于对自我的照顾,不在意过着低水准的生活,只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内心感受,就是“被需要”。“随着老人来日无多,‘被需要感’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满足与幸福。许多老人宁可任劳任怨,也抢着帮子女带孩子,正是因为想在‘被需要’中获得认同。同样的,拾荒老人能够靠自己所得,资助那么多的贫苦者,更是一种高尚的幸福。”

  耿文秀建议,社区社工或邻居,应该帮助戴行舟去满足这种高尚的快乐,比较可取的办法,是将小区里的瓶子、纸箱等可回收物直接送到老人附近,让老人继续享受“被需要”的欢愉。万一哪天,老人因病无法再外出拾荒,可能就会断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在此情况下,应该多给老人送去一些受到老人帮助之人的感激之语、赞美之辞,从而使老人最后的岁月能够延续怡悦。

  就在截稿前,记者从钟公庙街道工作人员处获悉,最近由于二老一下子“火”了,包括媒体在内的来访者,让二老精力上着实有些吃不消,老太血压升高,老头也身体不适,这几日虽都是大晴天,但他们都不怎么出门了。

  低调的他们,默默付出,是因为施比受更幸福。如果风烛残年的他们本就满足于此,再无更多奢求,我们,又何必再惊扰他们?

[上一页] [1] [2]

保存|打印|关闭

微博爆调查

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视频|旅游|读图|专题|站点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