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关于“盂兰节”的起源,佛教有这样一个典故:
  •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海南多元化的“鬼节”独特习俗

海南人将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合称“七月节”,或“七月半”,俗称“鬼节”。鬼节,海南人对此敬畏有加,他们通过种种特殊的方式,将情感释放得酣畅淋漓。

放天灯“放天灯”也是海南农村“七月半”喜闻乐见的事,在文昌、万宁、陵水一带尤为盛行,以前的老传统、旧观念说“放天灯”是送瘟神,把一年来的倒霉事、不开心事送到九霄云外,只能放飞成功,不许失败。在中元节这天长辈都会在家祭祖,年轻人则纷纷出门放天灯,以此来寄托对先人的追思...

烧灰海南人过中元节算日子、买香烛、设祭台、烧纸钱都是必修功课。通常七月初七到七月十五“烧灰”,即是拜自己家的祖宗,如果家里供地主神位的还要拜地主,供品是大块五花肉、五碗米饭等,拜完后烧些纸布匹、元宝、纸钱,有钱的人就多烧一些给自己的祖宗...

施孤海南人先拜了自己家的祖先与地主,然后会在自家的房前屋后、街头巷尾插满香烛,焚烧纸钱、元宝,布匹等,买小芋头、番石榴、杨桃等青果施舍在房子的四周,施给那些在阳间没有了亲人的孤魂野鬼,好让那些孤魂野鬼也拎上陌生人送上的礼物,心满意足、高高兴兴地返回阴府...

送水灯“送水灯”是琼海人、疍家人过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他们的心愿与祈盼永远与海有关。水灯是用彩色的宣纸做成的小船,再插上点燃的蜡烛、香火,让小船晃晃悠悠、顺水而漂,这样的做法说是给落水鬼引路。波平如镜的万泉河上,几百只河灯光芒闪烁,随波轻漂,构成一幅绝美出尘的图画...

  • “鬼节”期间有各种各样的“禁忌”,如不能理发、买衣服、结婚等,大件物品也是不能操办的。同时还有一些极具地方民俗文化的活动,如七月十五晚上会放天灯,家家户户在屋里屋外烧纸钱,点上香和蜡纸将自家房屋围住,以防山神野“鬼”入屋,小孩晚上不得出门,外出的人也会被叮嘱要早点回来。
  • 海南过“鬼节”也有不带小孩出门,不给小孩添置新的衣物,不理发等这些禁忌。因此,一些小店面的生意会很冷淡。此外,在海南中部市县(如屯昌、定安等),鬼节还有不准带红绳、铃铛等招魂物等禁忌。
  • 在定安,大人们到野外找回一种俗称“鸡屎藤”和“鬼姜”的味奇臭的植物,“鸡屎藤”用来做成“手镯”,“鬼姜”状似我们日常食用的姜(味也是奇臭),用来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给小孩和妇女戴在手上和身上,用来驱鬼和避邪。 除此,家家户户的门口还挂上一种不知叫什么名字、茎杆长满荆棘的植物,以防鬼魂进门。

鬼节期间阴气很重,晚上一般不要出门,以免撞鬼,也不要说不吉利或得罪灵界的话。

鬼节期间不去人烟稀少的地方,不带小孩出门,不给小孩添置新的衣物,不理发等禁忌。

架上柴禾,堆上纸钱,燃起蜡烛香棍,摆上供品,一陣鞭炮声会告诉阴间的大鬼小鬼们: 送钱来了!

人们在“施孤”时,还用香烛把自家房屋围起来,让小孩子拿着香烛,绕着房屋跑。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