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决定将每年的5月17日定为“世界高血压日”,旨在引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在世界高血压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二区,向中华医学会海南省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海医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郭照军教授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是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其并发症包括心肌梗塞、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被称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没有症状,超过一半高血压病人不知道自己血压高。高血压造成的后果非常可怕,持续的高血压在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的动脉,造成心肌梗死、脑中风、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周围血管病等并发症。一旦发生,轻则影响生活质量,重则危及生命。让患者认识到不控制血压的危害,害怕这种危险后果的发生,增加治疗的主动性,尽量避免事件的发生。

  二、高血压的分类

  1.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
  2. 继发性高血压: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在这类疾病中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压可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瘤、肾血管狭窄、Cushing综合征等。

  三、高血压的易患人群

  1、吃饭重口味的人。口味越重,摄入的钠就会越多,钠离子会把身体内的水分牵制住,体内水分增多,血管流动血液也会增多,无形中就会增大血管压力,引起血压升高。

  2、体重超标的人。虽说不胖的人也会得高血压,但肥胖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比正常人大很多的。肥胖主要的原因是皮下脂肪增多,导致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从而使心脏负担和血管阻力加大,故易发生高血压。

  3、精神压力过大的人。长期处于不良精神压力下,加上体内生理调节不平衡,大脑皮层高级神经功能失调,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和血管阻力,增大高血压的风险。

  4、家族遗传。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中,遗传因素的作用约占30%。家族中出现高血压患者,除了基因作用,还有可能是和日常生活习惯有关,生活习惯不好,容易发生高血压。

  5、吸烟饮酒人士。经常喝酒,酒精会在体内损害动脉血管,使动脉硬化、血压升高;而吸烟同样会引起血压的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四、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多数症状在紧张或劳累后可加重,清晨活动后血压可迅速升高,出现清晨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多发生在清晨。

  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

  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有关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高血压仅是其症状之一。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可具有其自身特点,如主动脉缩窄所致的高血压可仅限于上肢;嗜铬细胞瘤引起的血压增高呈阵发性。

  五、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可导致心脏、脑、肾脏、眼睛等靶器官受到损伤,还可以对血管造成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导致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或出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在危害心脏方面,表现为:引起左室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2、危害脑器官方面,可引起脑卒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缺血性痴呆等。

  3、危害肾脏方面,一般高血压持续10-15年后出现肾损害,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增高,造成肾小球损害或肾微小动脉病变,导致肾功能减退,部分患者可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恶性高血压时,入球小动脉及小叶间动脉发生增殖性内膜炎及纤维素样坏死,患者可在短期内出现肾衰竭。

  4、危害血管方面,以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危害最大。

  5、危害眼睛方面,眼底视网膜小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和渗出、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阻塞、视乳头水肿萎缩、黄班变性等,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失明。

  五、如何预防

  很多患者是体检或偶尔测血压时才发现自己的血压高,还有部分患者直到到发生了心脏病、脑中风、肾功能衰竭住院了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早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

  1、定期测量血压。早期高血压往往没有明显的不适应症状,因此尽早发现高血压的办法就是定期检查身体,定期测量血压;当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慌、胸闷、无力、视物模糊、颈项剧痛、头皮麻木、尿少、浮肿等症状,要及时检查血压,以确定是否是血压升高引起的。有高血压家族史或遗传史,超重或肥胖患者,嗜咸、吸烟、嗜酒者,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等人群,建议每半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

  2、需要做哪些检查。高血压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分为基本检查以及为了解靶器官受损害情况的特殊检查:

  (1)基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或尿沉渣镜检、肾功能、血糖、血脂、血钾、心电图、胸部X线等。

  (2)特殊检查,为了解靶器官受损害的情况,必要选择下列检查。

  心脏: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心脏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心脏放射性核素显像等

  脑:脑血管DOPPLER超声、脑血管造影、颅脑CT和磁共振检查。

  肾: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定量、肾脏超声。

  血管:颈动脉超声、下肢动脉(尤其对吸烟或肥胖者)超声、踝臂血压指数(ABI)、脉博波传导速度(PWV)。

  3、积极尽早治疗。确诊高血压后需要积极尽早治疗。需要降压药物治疗的对象有:1)、高血压2级或以上病人;2)、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者已经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或并发症病人;3)、通过改善生活方式3个月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或血压持续升高者。

  (1)非药物治疗。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将BMI尽可能控制在<24kg/m2),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6g为宜;减少脂肪摄入,即减少食用油摄入,少吃或不吃肥肉和动物内脏;补充钾盐,即每日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运动(比如匀速慢跑,通过有氧运动增加机体代谢,提高心血管调节适应能力,稳定血压水平),心理平衡。

  (2)合理使用降压药。高血压病患者使用降压药,主要坚持四大原则:降压与保护兼具、优先应用长效制剂、联合用药、个体化。

  六、高血压用药的八大误区

  高血压常用降压药物包括CCB类(地平类)、ACEI类(普利类)药物、ARB类(沙坦类)药物、利尿剂和β受体阻断剂五类。对于高血压用药,有些谣言一定要避免。

  误区一:没有感觉,就没有问题

  血压升高后会感觉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但有些人却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等发生了心梗、脑梗、脑出血感觉到的时候已经晚了。所以,血压升高,无论有没有感觉都应该用药。

  误区二:降压药有成瘾性,一旦吃了就断不了了

  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但高血压是个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控制,一旦停药,血压会重新升高。当然,早期无家族史的高血压,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使血压恢复正常,在医生指导下,可以不用药。除此之外,不可擅自停药。

  误区三:血压高就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

  用药后血压正常,使药物作用的结果,使药物控制下的平衡,停药后平衡会被打破,血压会重新升高。高了用药,正常就停药,会导致血压总是处于波动之中,而心梗、脑梗等并发症都是在血压波动时发生的。

  误区四:血压越低越好

  收缩压最好维持在110-140mmHg之间,舒张压最好维持在70-90mmHg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

  误区五:发现血压升高,要快速降到正常

  血压是逐渐升高的,降压也要逐渐下降。除了高血压危象等紧急情况外,不建议快速大幅度降压,否则会引起脑灌注不足等意外情况。

  误区六:降压药隔几年就要更换

  如果正确的选择了降压药,血压控制的很好,而且没有出现副作用,应该继续用下去,不建议定期换药。

  误区七:降压药伤肾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而且非常顽固,这里的“肾脏”也暗含男性性功能之意。

  沙坦类、普利类、地平类降压药通过降压有保肾的作用。高血压导致的动脉硬化是男性勃起障碍的主要原因,降压、治疗动脉硬化也是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主要措施。总之,伤肾的是高血压,而不是降压药。

  误区八:保健品也能降血压

  近年来声称能良好降压的保健品越来越多,但结果并非如此。保健品的降压功效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使用这类保健品降压,即使保健品没有危害,也会延误高血压的治疗。

  [科室推荐]

  心血管内科二区,不仅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服务一流的医护人员团队,且具有优秀的学术梯队和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本专科拥有医护人员25人,包括医生8人,护士17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硕士研究生4人。擅长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并可进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等介入手术。

  [名医风采]

  郭照军,主任医师,海南医学院教授,中华医学会海南省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海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绿色电生理联盟海南联盟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8年7月毕业于海南医学院,本科学历,毕业后一直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期间曾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学习心血管内科临床知识,包括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多次参加国际及国内心血管学术会议;已撰写并发表于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论文20多篇;合著《心脏病预后学》、《高血压病联合用药策略》及《冠心病用药策略》等专著;主持省级科研项目一项;获得院内新技术奖三项;擅长心脏病的介入诊疗,熟练掌握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及心血管急危重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