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宰点取缔升级两难 两头受阻

  取缔,附近百姓没肉吃

  升级,权责不清遭搁置

  记者从海口市商务局了解到,目前海口全市有32个生猪屠宰厂(点),其中21家有《生猪屠宰证》,2家有《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1家有《排污许可证》。

  这个数据让人吃惊,为何政府允许证件不齐全的屠宰点长期存在,并且合法经营?

  “这其中有许多苦衷,简单地说这是现实条件与法制建设步伐不统一的结果。”海口市商务局商务执法支队队长周乔告诉记者,按照国家相关法规,一个合格的屠宰点需要在场所规划、污染处理设备、人员健康证明、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无害化等等多个生产条件达标后方可发放相关许可证件。但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海口大部分生猪屠宰点都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

  以琼山食品公司为例,该公司建于上世纪计划经济时期,旗下24个食品站(屠宰点)大部分在乡镇,主要供应乡镇市场。乡镇路途遥远,要从市区及时配送新鲜猪肉,在天气炎热的海南很难做得到,如果政府短时间内大量取缔或关闭屠宰点,将严重影响百姓日常生活。

  “每个乡镇就一个屠宰点,你关了屠宰点,老百姓们上哪儿买肉?”海口永兴镇食品站站长王权说,政府也曾多次取缔过乡镇的一些不合法的私人屠宰点,但一旦关闭屠宰点,肉贩们立即罢市,受影响的还是老百姓。

  颜约贵也承认,由于历史原因,公司的屠宰点多已承包给私人管理,屠宰点自负盈亏,成本过小,在卫生、环保等条件上难以达标,确实存在卫生、环保、安全隐患,而随着城市发展扩大,屠宰点噪音、恶臭扰民也频繁被居民投诉。

  既然一时难以取缔,只能进行升级整改。2012年,海口市政府出台《海口市畜牧屠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计划用2年至3年时间对现有的定点屠宰厂进行改造升级,争取2015年底,全市建起定点大中型屠宰厂(点)9个,并列入商务部门规划管理,剩余21个农村偏远地区小型代宰点列入各区管理,并通过关停并转,逐步淘汰不达标的屠宰点。同时,要建立健全屠宰监管体系,对屠宰点实施远程实时监控,对肉品流通进行指挥调度。

  而记者了解到,目前海口生猪屠宰升级改造工作进展缓慢,目前虽然大部分私宰网点都进行了场地分区域升级,但受条件限制,还是无法达到现有的省级、国家级的环保卫生标准。

  而今年年初,因国家政策调整,生猪监管职能将由商务部门移交至农业部门,由于手续繁琐复杂,目前海口市的移交工作并未按照计划中的6月底完成,生猪屠宰网点改造升级工作也因此中途搁置。

  私宰点该何去何从 争执不下

  支持取缔方:污染扰民肉质没保障

  反对取缔方:成本增加冷肉不讨喜

  今年,海口市政府分别在6月24日、7月31日召开了生猪屠宰行业监管专题会议,对生猪屠宰监管职能移交至农业部门后,全市屠宰行业资源整合提出了工作思路。目前,海口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全市生猪屠宰资源整合方案,计划在2015年底前全面关停不合格的生猪屠宰厂(点),在全市定点2家大中型生猪屠宰厂,集中资源建立屠宰肉品统一配送体系,将关闭的各镇屠宰网点改建为生猪中转站,集中存放代宰生猪。通过对生猪收集中转站、生猪统一运输、集中定点屠宰、白条肉集中配送、配送终端门店和GPS定位视频监控等六大环节建设,加强生猪屠宰工作监管。

  该消息透露出来后,在全市生猪屠宰行业引起强烈反响,各利益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支持一方认为,食品安全第一,海口大部分镇级生猪屠宰企业坐落在居民区内,生产设备简陋造成了噪音、污水污染;且动物防疫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生猪屠宰操作规范和检疫制度难以落实,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卫生隐患,会影响动物疾病防控和无疫区安全,应当逐步取缔关闭。

  反对一方则认为,按照目前的条件,海口难以做到全部关闭乡镇屠宰网点。一是生猪统一配送至市区屠宰,将增加乡镇市场的猪肉成本;二是生猪屠宰行业产业链将受冲击,大量行业人员将因此失业;三是海南天气炎热,统一屠宰必须采取冷鲜运输,海南人向来习惯吃热鲜肉,冷鲜肉不符合海南人口味,将会引起百姓反感。

  “实在想不明白,为何要在海口宰永兴镇、甲子镇的猪,大家吃新鲜的不好吗?”王权摇摇头说,像甲子镇距离市区有70公里远,如果大型屠宰厂统一屠宰配送,将很难以赶上市场早市。

  “放心肉关系到千家万户,不合格屠宰厂生产的私宰肉不但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同时还造成环境污染。”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国家有关部门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对屠宰加工企业扶优扶强、优胜劣汰,坚决关闭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不符合要求的屠宰厂,海口取缔不合格屠宰网点势在必行。但该业内人士也同时认为,将全市生猪屠宰全部统一定点到两家屠宰厂恐怕过于理想化,政策“一刀切”将会引起成本上涨、产业链条受冲击等多重负面影响。“政府可否考虑集中选择几个乡镇建小型屠宰厂,以此覆盖周边地区。”

  “生产放心肉固然重要,但如何将放心肉便捷地送上老百姓餐桌,也是个重大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