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子孙关怀备至

  带着老花镜,王婷细数家珍:这一边是医疗床、氧气瓶、写字台和裂了皮的旧沙发,那一边是怀表、放大镜和爬着锈斑的铁皮文件箱,尤其是这些叠放得整整齐齐的大将军服、肩章、领章,张家的后代视若珍宝。

  更重要的是,随船而来的文件、文史资料、书籍410本,地图3件,笔记本及亲笔文稿67件,刊物319册,照片和底片633张,以及名人赠送的字画无一破损。透过发黄变脆的纸张,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

  它们记载的不仅是张云逸的革命生涯,更象征着中华民族从黑暗和压迫中顽强站起,穿过枪林弹雨重新挺起的胸膛。

  其中的许多文件,海南省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是看不明白的。斑驳的纸片曾被岁月揉捻,张云逸将军于晚年重病时用抖动的手写下的字迹更是难以辨认。但王婷不一样,她17岁时由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南下工作团分配到广西省委办公厅,在张云逸身边做收发工作,有时帮首长抄写信函文件,对他的工作和笔记比较熟悉。后来,她与张云逸的长子张远之结为夫妻,也成为了张家的孩子。漫长的数十年间,张云逸的字迹与品格一样,早已深深地镌刻在王婷的内心深处。

  说话间,拿过一封旧信,王婷陷入沉思。上个世纪60年代,党中央在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王婷被派往河南信阳农村参加“四清”,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回京后不久,一封农村来信寄到家中。

  王婷发现,父亲在信封背面附上了一张纸条,上面用毛笔苍劲地写着,“应该与你过去工作的生产队有关的人联系。了解地方情况,也是联系群众的办法。——云逸”。这张便条,王婷珍藏了五十多年,对父亲的教诲永志不忘。

  王婷说,尽管在工作中,张云逸对儿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但是,工作之外,张云逸对任何人都是以礼相待、亲切温和,对子女更是关怀备至。

  以张云逸写给王婷的多封家书为例,每封几乎都以“王婷同志”开头,“云逸”结尾,信中有时探讨革命事宜,有时交流思想认识,有时只是讲讲家长里短,亦父亦师亦友。

  记者在海南省档案局看到,张云逸与子孙的合影摞了厚厚一叠。他们或是围坐品味点心,或是携手游览公园,或是穿着泳裤在海边站成一排……在1969年长孙张晓龙参军的照片中,张云逸因为年老而跟不上孙儿急切的步伐,但仍然在皑皑白雪中远远站着,望着一身戎装的孙儿笑得弯了眼睛。

  那般慈爱模样,与平常人家的爷爷没有什么不同。

  对家乡牵挂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