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虹宇代表认为,这两起案件实现了法理情的有机融合,其审判过程及结果的公开化,给大家上了一堂很好的“法治公开课”。他注意到,近几年,网友们常常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参与讨论热点案件,“刚开始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真理越辩越明,理性的声音终会渐渐占据主流。这从侧面反映了,人们越来越自发地关注国家法治建设,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国家法治建设,而且学法、知法、守法、尊法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个案件的审判,影响的不仅仅是当事人。部分热门案件的审判,会对全社会产生示范作用和价值引导。”吕薇代表举例,多年前的那起“彭宇案”,引发了公众对社会道德缺失、诚信危机的担忧,很多人就此不敢扶老人、救小孩,不要说见义勇为,就连内心的善意也不敢表露。

  她认为,法院应该坚持公正司法、正确量刑,不应受舆论左右,也不应“各打五十大板”,要做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让见义勇为者敢为,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