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发展传承新举措

  在我国贫困地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普遍存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起点低、欠账多、体系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保亭县却做到了县城和全县9个乡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全部达标。并且,保亭率先在全省建设完成村级文体活动室,全县60个村全覆盖,2016年开始按“七个一标准”升级建设了9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并将在今年实现“七个一”标准的全覆盖。

  2016年底,保亭荣获“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名誉称号,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言,如此成就,着实不易。

  “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的整体表现,近年来,保亭县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不仅做好了基础设施,还积极构建了县域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以县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村级(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为流通服务点,从而将独立、分散、“孤岛”的资源连接起来、流转起来、输送下去。

  近年来,保亭投入约5.2亿元,先后建成了县城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七仙文化广场、月亮文化休闲广场、甘工鸟文化主题公园、广播电视发射塔、广播电视演播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广场等为一体的大型文化设施集群,以及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2个村级文体活动室、69个农家书屋等城乡“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

  做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管理制度,该县还为了解决基层人才问题,探索出一套“县聘县管、乡村使用”的用人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配置基层文化队伍。同时,该县在文艺培训方面,为了让文艺培训不用“跑断腿”,建起了以县文化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数字化“中央课堂”为核心的基层文化艺术服务体系,全县乡镇文化站与县文化馆能互联互通、同步开展艺术培训辅导。

  作为少数民族市县,保亭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面下足了功夫。

  2006年以来,保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目前有7项传统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3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名录。与此同时,广泛开展非遗的保护、传承、培训,让非遗走进社区、走进学校。2008年11月,国家文化部命名保亭县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成立于2003年的保亭县民族歌舞团,注重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先后创作排演了上百个民族歌舞节目,多次接受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委和国外友好社团的邀请,先后出访1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享誉海内外。2013年以来,先后连续两届荣获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的“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

  近年来,保亭深入发掘黎族苗族民俗文化资源,着力精准打造黎族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品牌。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已成为海南最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节庆和旅游文化品牌,在2010首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2010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发布会上,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荣获“2010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称号,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等评为“中国最具人气的民间节会”。

  (本报保城4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