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健全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支持淘宝海南馆、水果岛等电商平台,鼓励电商平台创新模式,促进农村电商全覆盖。至2020年,建成崖州区果蔬批发市场;在育才生态区建设1个果蔬交易市场;在天涯区建设1个畜禽批发市场和畜禽肉联屠宰加工配送中心;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服务站1-3家,培育年销售千万级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3家。

  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

  助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1。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健全“一个中心、三个区域站”检测体系,完善“双认证”检测机构设施,确保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做强“三亚芒果”“三亚莲雾”等公共品牌,培育“三亚豇豆”“三亚甜瓜”等新的公共品牌,扩大“南山寿果”“福返芒果”等企业品牌影响力,形成国内国际知名农业品牌群,建成琼南地区品牌农业营销中心。

  2。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实施农业投入品、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实现废弃物回收网点全覆盖。至2020年,全市示范推广生物降解膜1万亩,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20个。

  3。深度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利用设施建设。推广“废弃物+清洁能源+有机肥”三位一体模式,实现畜禽养殖粪污能源化、资源化循环利用。至2020年,创建国家级、省级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小区)10家,年出栏生猪26万头、肉牛1万头、肉羊6万只,家禽300万羽;建成万保实业等3家有机肥和沼气能源综合利用中心,年生产2万吨有机肥。

  4。实施地力提升工程。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地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秸秆利用产业。至2020年,推广农田土壤改良2万,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率达到85%以上。

  5。创建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强化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发挥农业科技110服务作用,推广“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科技辐射户”服务模式,实现“指尖服务”与“保姆服务”有效对接。实施良种良苗工程,建设5个瓜菜种苗供应基地。鼓励农技人员下基层,培养“土专家”“田秀才”。至2020年,全市良种良苗覆盖率达到95%以上,集中育苗比例达到30%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2。推进农产品冷链运输体系建设。建成一批信息化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储存装载配套设施、产后初加工设备,有效降低鲜活农产品出岛出口损耗率,提升品质。

  3。提升农机化水平。促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推广机械粉垄等深耕深松技术,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激发“三农”发展活力

  1。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入股经营和再入股经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

  2。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设立村集体企业,实行市场化经营,实现土地的保值增值。探索发展股份经济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强化农村集体“统”的功能,鼓励采取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有效盘活集体资产资源。至2020年,各区及育才生态区各完成3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海源、斯顿、南鹿等本土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农民加快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做强天锋物流,促进我市农产品销售顺畅,实现农产品“产得出,销得去”。采取土地流转、代管、土地入股等合作模式,推进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农户间的利益联结。规范合作社管理,加强财务指导,扩大贷款财政贴息范围。发挥三亚芒果协会等作用,健全完善“三农”服务社会网络。至2020年,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20家;培育国家级农民合作社15家、省级20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10万人以上。

  推进全域小康建设

  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1。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质量放在首位,做好我市现有28户119人贫困人口的减贫工作,对已脱贫人口(含农垦)2241户9959人和已摘帽贫困村(16个整村)进行分类巩固。进一步完善扶贫大数据,适时做好动态调整,扎实做好识别工作,对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予以剔除。按照社会公平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和富裕程度,采取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完善“两不愁三保障”等各项扶贫政策体系,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推动组织化产业帮扶全覆盖,使脱贫户都有稳定增收产业。抓好技能培训,通过引导转移就业,促进贫困户收入持续增加。发挥各级领导、责任单位、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作用,进村入户宣讲政策,深入调查核实底数,探索引入社工扶智,通过奖励、补贴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增强脱贫信心,提高“造血功能”。完善大扶贫格局,进一步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加强对扶贫领域先进人物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脱贫攻坚氛围。至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迈入小康社会。

  2。建立健全农民增收多元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农民增收“十大行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十三五”期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以上,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到2020年,崖州区、天涯区、吉阳区、海棠区、育才生态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3万元、1.80万元、1.91万元、1.91万元、1.43万元,崖州区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育才生态区、天涯区的高峰片区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实现区域内发展相对均衡。至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