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海口12月17日讯 (记者 梁振君)“我国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已经走过40年光阴。40年的成就有目共睹,40年的经验弥足珍贵。在一系列成就和经验当中,股份制改革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曾撰文指出。

  厉以宁文中提及的股份制改革,最早是在海南破题。事实上,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很多的改革举措就走在全国前面。从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新体制到1988年率先推进价格改革,从除粮食外的生活资料价格全部放开到1991年放开粮食价格,包括在1992年率先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等,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改革“试验田”、开放“窗口”的使命的特区海南,一直在为全国多项改革蹚水探路。其中,股份制改革的海南探索更是可圈可点。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股份制改革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改革。在当时,这也是争论最大的一项改革。回过头看,全国股份制改革正是得益于地方的实践探索和突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12月16日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股份制改革是我在海南做过的最具实际意义的一件事。这项改革实践的意义在于,它探索出一条海南加快企业发展的新路子,这对今天的企业改革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改革初衷

  建立更具活力的企业制度

  1987年12月,36岁的迟福林从北京调任海南,参与海南省的筹建,到海南后担任了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政府体制改革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1991年,迟福林创建中改院,身份也从政府工作人员变成学者,参与推动了包括国企股份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政府转型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改革。

  据介绍,建省之初,海南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发展水平不高,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如何尽快培育出一批与大特区开放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成为当时海南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迟福林说:“我来海南后,陪着时任省委主要领导进行调研,发现海南的基础特别薄弱,发展程度严重落后,连国有企业都是小作坊式,主要是些橡胶加工厂、椰子水加工厂、火柴加工厂。海南要发展,出路在何方?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1988年,我们提出了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结构。”

  1988年,中央提出支持海南推进股份制改革。当年,国务院24号文件明确提出,海南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包括国家控股和部门、地区、企业间参股,也可以向本企业职工和社会上发行股票”。

  海南为什么要推进股份制改革?在迟福林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南的市场主体发育严重滞后。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企业改革仍与内地一样,主要推行承包制,但遇到的困难又比内地特殊,特别是受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企业治理整顿以及国际市场变动等因素影响,一方面大开放的格局难以形成,以大开放引进国际国内大财团、大企业的设想也难以实现,而且企业经营情况恶化,甚至亏损严重。1989年前后,海南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一直在1/3以上。另一方面,当时海南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1980年代末,海口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连一个红绿灯都没有的省会城市。

  企业发展的出路在哪?海南如何吸引各地企业?什么样的机制才具有吸引力?海南要发展市场主体,两个条件很重要,一是市场要活,二是体制要活。从当时的情况看,建立更具活力的企业制度,重要的出路在于推进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海南坚决走股份制道路,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确定了。

  蹚水探路

  探索出加快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从1991年上半年开始,海南开始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革试点,先后批准设立了海南新能源股份制有限公司、海南化纤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港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珠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民源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股份制有限公司,5家公司的股本总额为4.54亿股。当年5月27日,省政府颁发了《海南省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暂行办法》《海南省股份制企业内部发行股票试行办法》;建立了省级资产评估机构,完善了会计、审计制度和相关管理办法。

  1992年,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铺开。截至当年12月底,全省有86家企业申报股份制试点,当年已批改制的20家企业普遍经营业绩良好。

  “在原国家体改委支持下,海南的股份制改革在全国创下了多个第一:国内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是海南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内第一家股份制航空公司是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至1993年上半年,深圳异地上市公司只有9家,海南就占了4家。北京法人股交易系统开始只有10家企业,海南就占了5家。可以说,股份制改革在海南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动全国股份制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迟福林说。

  在海南,股份制改革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当时的分歧很大,股份制改革究竟是私有化还是社会化?是化公为私还是聚集社会资本搞建设?

  在省政府相关会议上,就有人提出质疑:“你这样拿社会的钱来搞股份制,不是化公为私吗?”

  迟福林回应道:“用社会集资的钱来推动海南建设,海南严重缺钱的情况下只能这么办,这不叫化公为私,应该叫化私为公!”